媒体关注

2019-11-11

光伏度电成本有望全面低于火电

根据国家能源局11月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已达19019万千瓦(190GW),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13149万千瓦(131.49GW),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5870万千瓦(58.7GW)。

事实上,今年前9个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仅有15.99GW,同比2018年的34.54GW锐减53.7%。但据业内人士介绍,2019年新增装机的减少,只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扶持策略“换道”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暂时表象,其内在,大概率会是全球光伏需求再度爆发的征兆。

2018年12月29日,在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推动下,截至目前国内单体装机最大(500MW)的光伏领跑者项目于我国青海格尔木正式并网发电(以下称“格尔木领跑者项目”),该项目上网电价平均为0.316元/千瓦时,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0.3247元/千瓦时近1分钱。

这意味着在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下,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缩减,终于促成了国内光伏上网电价首次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格尔木领跑者项目建设者、运营者——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总经理王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不考虑非技术成本、弃光限电等情况,在西北地区大多数地方,光伏发电都已经可以做到平价。”


光伏产品价格下降

激发市场需求


在格尔木领跑者项目并网发电近一年后,《证券日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项目自一次性建成于2018年12月29日并网发电至今,总体运行良好。

据介绍,格尔木领跑者项目属于国家第三批应用领跑者项目之一,项目总装机规模500兆瓦,占地771公顷,总投资21亿元。根据其设计的未来年平均发电量约9亿千瓦时计算,该项目相当于种植阔叶林2070公顷、年节约标准煤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234吨、减少烟尘排放量54吨、能够满足56.7万户城乡家庭用电需求。

在业界看来,格尔木领跑者项目可谓是中国光伏历史上一座里程碑,也是“光伏领跑者计划”实施以来的重要成就之一。

作为由国家能源局主导实施并直接管理的新能源建设项目,“光伏领跑者计划”旨在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成本下降,为高效产品和先进技术提供舞台。以格尔木领跑者项目所属的第三期领跑者基地建设为例,据统计,合计10个应用领跑基地和3个技术领跑基地竞争产生的上网电价较当地光伏标杆电价每千瓦时下降0.19元至0.31元,降幅达28%-43.6%;平均下降0.24元,平均降幅36.4%。其中,最低电价正是格尔领跑者项目的0.31元/千瓦时。

而包括格尔领跑者项目在内的第三期领跑者基地建设,为价格主管部门研究调整完善标杆电价加速退坡、尽早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提供了重要参考。据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测算数据,第三期领跑者基地500万千瓦(5GW)应用领跑基地实施后,每年可节省补贴16.5亿元,按国家规定的20年补贴期计算,共计可节省国家财政补贴330亿元。

目前来看,光伏已经成为中国的著名产业名片之一,具有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装机方面,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6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技术水平和产量质量方面,近年来,中国光伏组件产量一直保持在占全球70%左右的水平,且不断突破高效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多年来,全球前10强光伏组件企业中,中国企业都至少占到70%-80%。

不仅如此,管理层在以“531政策”对光伏发电新增建设规模进行了优化,缓解了补贴压力、减少了弃光限电的同时,触发了光伏全产业链产品的价格下跌,有机构统计显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4个环节的产品,在2018年5月31日至2019年5月31日一年时间里,价格平均跌幅超过30%。

产品价格的下降,激发了国际能源电力市场对光伏的热情,从海关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组件出口量约41GW,同比增长30%;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106.1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其中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为23.6亿片(约11.6GW)、5.3GW、36GW,分别同比增长1.2%、157.9%、102.4%。


除绿色外

光伏还拥有成本优势


中国光伏从2007年沉淀至今,光伏发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过90%。具体到格尔木项目来看,其100%采用310Wp以上单晶PERC组件,在条件适宜地块还采用了双面发电组件。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种高效PERC电池衰减明显低于普通P型电池,再加上双面发电,可以显著提升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

逆变器则采用了国际上应用广泛的1500V逆变系统,与传统1000V系统相比,1500V系统可以将光伏组件串联数量提升约1.5倍;同样装机容量时,光伏组串数量减少1/3,从而使得直流电缆量、直流汇流箱数量相应减少约1/3,降低直流、交流损耗,提升系统效率,增加电站发电量。有效压缩了成本,相同容量下,相比1000V系统,1500V系统可节约初始投资0.05元/Wp-0.1元/Wp,系统PR提升0.5%-1%,度电成本降低约1%。

在此基础上,为将高效产品性能发挥到最佳,格尔木领跑者项目部分采用了固定可调支架和平单轴跟踪支架,配合双面单晶PERC组件+1500V组串逆变器,与固定支架相比,可将日均发电量提高11.4%,从而降低系统度电成本。

运营期间,三峡新能源在格尔木地区实行集中监控、统一管理运维模式,集控中心统一监控,现场安排少量维护人员,运维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保证设备可利用率,从而降低运维管理成本,提高发电量,确保该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投资收益。

与常用的火力发电系统相比,光伏发电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无枯竭危险,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等方面。而今,格尔木领跑者项目成功实现平价,意味着光伏在上述优势外,即将在更广泛的地区拥有成本优势。


2019-11-08

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地面光伏电站的区别

早些年,提起光伏光电,可能很多人还有些许陌生,对于光伏发电好不好也没有准确的认知。但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光伏发电已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光伏发电作为目前最有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飞速发展。

18092712552100.png

说到光伏发电的原理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它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直接将光能转变为太阳能的一种技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8月份新增光伏装机为14.95GW,国际能源署IEA表示,预计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新增装机将达到200吉瓦,同比增加12%,增速为2015年以来的新高。


光伏发展这么迅速,分布式光伏和地面光伏电站有什么区别吗?能环宝小编简单的给您介绍下:


分布式光伏电站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


地面电站指与公共电网相连接且共同承担供电任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分布式光伏电站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


1、项目地点


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一般位于郊区或偏远荒漠、丘陵。而分布式光伏强调就地消纳,一般位于工业厂房、商业建筑、农业设施、市政等公共建筑、边远农牧区及海岛。分布式光伏电站在项目地点选择和协议签订方面牵涉的问题更为繁杂,需考虑建筑业主的诚信、建筑的安全性和寿命、违约风险等各方面因素。


2、电价


大型地面电站采取3个分区标杆电价(统购统销模式):0.90、0.95、1.0元/kWh。

      而对于分布式光伏自用电和反送电量,均给以0.42元/kWh的补贴;分布式光伏的自用电量按照电网销售电价+0.42元/kWh;分布式光伏的反送电量按照当地脱硫电价收购(大约0.35~0.45元/kWh)+0.42元/kWh;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补贴资金通过电网企业向发电项目转付,投资商可选择电网销售电价较高的工业园区进行分布式光伏投资。


3、项目流程


大部分省份大型地面电站的项目流程为获得路条、可研报告及评审、办理各项支持性文件、项目核准、开工建设。目前已有部分省市简化为地市级或县级部门备案、办理各项支持性文件、开工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流程为办理文件、地市级或县级部门备案、开工建设,个别地方还更简化。能环宝电站建设的时候在项目初期,能环宝公司进行了细致的调研与准备工作,包括用电企业所在地域调研,用电企业使用土地调研,用电企业厂房、房屋顶调研,用电企业用电情况调研等,来保证期内稳定工作;同时为企业提供充裕电量,做好余电上网工作。

2019-11-06

2019年各省加速投建光储充 绿电时代会否不再遥远

“光储充”具体是指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进行储能,再将电能提供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简言之,就是“光伏+储能+充电”,通过“以光养桩”,实现新能源、储能、智能充电互相协调支撑。

光储充的2019可谓是表现亮眼,呈现一派繁荣盛景,这得益于光储充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动。

技术方面,从2017年国内首座“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在上海松江区建成投运以来,光储充的技术发展正在飞速前进,到2019年,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和充电设施利用均得到极大提高。


政策方面,在“十三五”规划中,储能技术被编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中,在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方面,太阳能、风能发电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储能和并网技术也被列入其中,光伏储能成发展重点,给光储充极大的机遇。《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亦将加快“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的发展。


随着光储充的加速投建,绿电时代或将不再遥远。下面CNESA整理了2019年部分已经投运的光储充情况以飨读者。


1、浙江首个光储充一体化微网


4月,浙江省首个光储充一体化微网在浙江嘉兴电力园区正式投运,并为园区楼宇供电。该项目集光伏发电、分布式储能装置和充电桩于一体,发电量基本满足园区用能需求,实现微网内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并可为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等研究提供借鉴及数据支撑。


2、特变电工首个园区光储充微网示范工程


4月,特变电工首个基于两部制电价需求响应的工业园区光储充微网示范工程在特变电工西安产业园成功完成3个月试运行。工程包含2MWp的光伏发电系统, 1MW/1MWh储能系统和960kW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可以使使得园区用电成本下降超30%,光伏自发自用比例达到100%,在工商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商业推广价值。


3、长江智慧首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


5月,三峡电能所属长江智慧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上海长江采日充电站”正式投运,成为上海市嘉定区首家集光伏、储能、充电于一体的智能微电网综合服务示范充电站。这座物流专用充电站进入常规化有效运营后,上海嘉定同城货运的成本最高可降低6成。


4、广西首批集光储充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


7月,广西首批综合能源服务站在柳州市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由南方电网广西柳州市供电局总投资3000万元在柳州市柳北区、柳南区建设2个综合能源服务站。该服务站集直流快充、光伏及储能技术运用于一体,是广西目前投资最大、车位最多、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综合能源服务站。


5、广东东莞松山湖智能电网示范区光储充示范样板工程


9月,广东东莞松山湖智能电网示范区光储充示范样板工程投运,该项目是全网首个在光储充微网系统基础上融入了智慧台区数字化元素的项目,也是东莞首个接入“东莞供电局能源互联共享平台”的智慧台区可视化系统试点。该项目能够实现光伏、储能、充电高效协同、能量互补,提升清洁能源和配电设备利用率水平。同时,项目充分运用“云关边端”的建设理念,采用了5G通信技术、边缘计算网关、可视化采集终端,是东莞首个接入“东莞供电局能源互联共享平台”的智慧台区低压可视化系统试点。


6、湖北武汉国家电网首家“光储充”电动汽车充电站


10月,湖北武汉国家电网首家“光储充”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该一体化充电站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充电、储能设备。据武汉当地记者了解,截止到2019年9月,武汉市共有452个电动汽车充电站,其中由国家电网运营的共73座,其它分别来自特来电、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品牌运营商。全市充电桩约6万台,电动汽车数量为6万辆左右,车与桩的比例基本达到1:1。


7、山西大同首台“不停电”的一体化智能充电站


10月,由山西城市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研制建设的山西大同首台“不停电”的一体化智能充电站现已投入使用。据了解,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白天日照高峰时刻充分利用屋顶光伏发电为楼宇供电及电动汽车充电,多余电量存入储能系统,实现绿色用能;白天非日照高峰时刻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同时为楼宇供电及电动汽车充电,实现光储联合供电,提升供电可靠性;夜间低谷电价时段充电,白天高峰电价时段放电,充分利用电价的峰谷差实现“移峰填谷”,减少电费支出;在电网停电时,储能电站独立为楼宇负荷持续供电,实现重要负荷的应急保电供电,保障用电安全,真正实现“不停电”。


8、陕西首座“光储充”电动汽车充电站


10月,陕西省首座“光储充一体化”大功率智能充电站、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第一座对外运营的快速充电站——腾飞充电站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腾飞充电站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停车场,该站建设有一机双枪直流快速充电桩18台,可同时为36台电动汽车提供快速充电服务。该站还设置有1套600千瓦和2套360千瓦柔性群充群控单元,以及由360块光伏板构成的100千瓦的光伏雨棚和300安时的储能系统。分布式光伏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12万千瓦时,储能系统按照在低谷和平段储能,高峰时段放电,一天可以实现“两充两放”,可向充电站放电600千瓦时,每年可为充电站储放电量22万千瓦时。


9、福建首座光储充一体化公交充电站


10月,在晋江陈埭滨江商务区公交充电站,新能源公交车可实现太阳能充电。该充电站作为泉州供电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项目,是全省首座光储充一体化的充电站。公交车站建设投入800万元。根据省物价局规定及目前市场充电服务费的收取情况,该充电站每年收益约58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6年,一年可为公交充电站节省5万至10万度电。不仅如此,该充电站相比以往公交车使用柴油,每辆车每天行驶200公里来计算,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碳排放量47公斤。”


结语


光储充产业布局在稳步前进,当然,前进的道路不只有坦途,虽然储能成本过高,光储充运营企业投入大,成本回收慢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投资者,使得光储充的发展面临着落地难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制约光储充的成本问题也在不断降低,而随着低碳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大众的认可,绿电产业亦将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光储充未来的发展将大有可为,亦将会给储能产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应和发展前景。


2019-11-05

6家光伏企业营收达“百亿元级” 可再生能源业绩分化

在补贴退坡加速的通道上,特别是在受到科创兴起,压缩产能升级、技术迭代周期的背景下,能源领域中,尤其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在发生较以往更加剧烈的分化。

近期密集发布的三季报佐证了这一态势,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以可再生能源产业中“当红”的光伏为例,在A股光伏板块已披露三季报的62家公司中,共有34家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减少,占比超过50%;而从利润角度着眼,62家公司中也有31家公司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占比达到50%。

值得一提的是,62家公司中有6家在前三季度营收达到百亿元量级,分别为通威股份、特变电工、隆基股份、正泰电器、太极实业和中环股份。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上述6家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平均增幅达到了22.4%,对照利润榜,6家公司中有4家跻身前六,分别为隆基股份(34.84亿元)、正泰电器(28.64亿元)、通威股份(22.43亿元)、特变电工(16.68亿元),而6家公司净利润除特变电工同比减少13.98%外,其余均处增长,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为隆基股份(106.03%),中环股份(64.84%)次之。综合来看,6家百亿级营收公司前三季度平均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6.3%。


在业界看来,光伏产业延续了近一两年来的强者恒强格局,利润也较以往更向寡头汇聚。

但细究其中,从市场情况来看,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装机数据,前三季度国内新增装机仅为15.99GW,其中光伏电站7.73GW,分布式光伏8.26GW,这一数字同比降低53.7%。以至于相关机构预测,以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今年国内新增装机或将不足30GW,远低于2017年的53.06GW和2018年的44GW。同时,自去年“531”之后光伏产业链价格下滑幅度也达到了40%-50%。不过,价格的下降刺激了海外需求,相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达到49.9GW,同比增长超过了80%。

这意味着,习惯于国内项目开发模式的中国光伏企业,如今已不得不着眼国际市场,特别是伴随着补贴的退坡,展开更加纯粹的市场竞争已不可避免。而随着资本对HIT、钙钛矿等新兴技术路线关注度的逐渐提高,强者恒强的格局也并不坚固,以往“强者”曾经因技术储备不足、升级转型不及时而被挤出第一梯队的局面极有可能再度发生。


2019-11-04

中国成为绿色能源发展领头羊

2018年以来,受能源领域政策转向、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绿色能源发展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以高效、清洁、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转型进程正在加快。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的核心驱动者和绿色能源技术进步的重要领导者。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2018-2019年度全球绿色能源应用年度发展报告》。《年报》认为,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影响,全球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依然高度重视绿色能源应用发展,加大部署力度,全球能源绿色化、结构化转型在曲折中加速推进。


作为绿色能源应用发展的领头羊,中国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近年来,我国密集发布绿色能源领域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绿色能源发展应用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和规划指导,重点关注绿色能源消纳、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智能光伏项目开发、光伏扶贫等领域,推动行业纵深发展。


其中,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的《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确保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伏发电利用率高于95%。


《年报》显示,近10年来,全球光伏市场快速发展,其中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主导全球光伏市场增长。2018年,中国光伏新增与累计装机容量、风电新增与累计装机容量、可再生能源投资总额等均居全球首位;拥有全球29%的绿色能源专利数量,是全球最强的绿色能源开发国之一。


本届大会的举办地江苏省扬中市也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创建高比例新能源示范城市之一。扬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德军表示,绿色能源让扬中产业体系更具特色,当前扬中新能源产业规模达140亿元,累计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00余个,2018年光伏发电达1.56亿千瓦时。太阳能硅片产量约20GW,产业链中硅片环节生产规模居国内前列。


据了解,扬中市积极发挥绿色能源应用领域的示范效应,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清洁能源项目,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区域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断提升“绿色能源岛”国际品牌影响力。


2019-11-02

山东: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建设施大棚、布置光伏发电板

从山东省水利厅获悉,山东明确、细化了涉河湖生产活动管理。其中,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山东禁止建设设施大棚、布置光伏发电板等。

据了解,其他被限及禁止的涉河湖生产活动还有: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种植高秆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未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围垦河流;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以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湖泊水面等行为。

山东还进一步明确了涉河湖建设项目的管理。涉河湖建设项目中,涉河湖部分的工程建设方案未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或有审批权的行政审批部门审查同意,不得开工建设。


据介绍,涉河湖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隧道、渡口、管道、缆线、拦河闸(坝)、取水、排水等建筑物及设施、光伏、风电、河湖综合整治工程、河湖生态修复工程、公园景点等。


此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日前印发的《山东省河湖管护规定(试行)》,山东还将继续加大对涉河湖违法违规生产活动的整治力度。其中,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审批权的审批部门批准的采砂行为,或未按批准的规划确定的时间、范围采砂的,将被制止并依法依规处罚,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将被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据山东省水利厅河湖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省河湖管护规定(试行)》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河湖管护规定,同时也是山东首个针对河湖管护进行专门规范的文件,将于2019年12月1日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11月30日。


2019-10-30

山东新能源“成绩单” :见证齐鲁大地绿色蝶变

时光,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


以1986年为起点,全国首台风力发电机组落户威海荣成马兰山,揭开了我省新能源发展的序幕。30多年来努力探索和实践,全省新能源从落地生根到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也为能源结构持续调整优化贡献巨大力量,更在历史时空中镌刻下深深的山东印记。


一组组数据和生动实践,有力见证了我省新能源发展和巨变,也是我省“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的历史坐标:


——截至目前,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541.4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太阳能集热面积保有量1.31亿平方米,居全国第一;生物质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8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陆上风电全国领先,海上风电蓄势待发;核电在运装机实现“零突破”;全国首创的“光伏+生态农业”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


当前,我省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核心任务,着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省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追日逐光 向阳而行


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光照时数年均2099-2813小时,全省立足太阳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太阳能产业开发和综合利用,用阳光点亮万家灯火,温暖千万家庭。2010年,济宁40MW太阳能电站成功并网,成为同期亚洲最大的非晶硅薄膜光伏电站;力诺、皇明、桑乐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海尔、天丰、黄金等一大批太阳能品牌,在中亚、东南亚等享有盛誉,成为我省开发光热资源的闪亮名片,光耀全球。我省作为全国较早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太阳能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省份,截至2018年,全省建设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1400多个、建筑面积约48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累计4.1亿平方米。

“太阳出来就赚钱。”德州市陵城区后丰李村光伏扶贫电站村民刘培胜领到4000元分红款后高兴地说。2016年我省把光伏扶贫与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一并纳入全省三年集中脱贫攻坚总体战略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光伏扶贫落地落实,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截至2018年底,全省光伏扶贫工程建成并网项目1.1万个,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惠及超30万个贫困户,为贫困群众送上了长期稳定的“阳光存折”。

打造“光伏+渔业”“光伏+生态农业”“光伏+采煤塌陷区治理”模式的“山东样板”,首创“光伏+生态农业”综合利用发展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济宁采煤塌陷区光伏示范基地,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模式,与生态观光旅游、科普体验相结合,实现了2万余亩闲置或荒废塌陷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新泰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基地,形成了以光伏发电为龙头、农业全产业链为支撑、优质项目不断衍生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并配套建设了现代化的新型社区,目前示范园区内16个村庄已整体搬迁,8940户群众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御风而行 乘风而上

1986年,全国首台风力发电机组落户威海荣成马兰山,揭开我国风电发展的序幕,开启了全省风电开发建设的热潮。30多年来,从沿海到内陆、从山地到平原、从高风速到低风速,一个个巨型“风车”缓缓转动,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到电网,我省风电一路领跑全国风电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围绕推进风电高质量发展,我省加强风电布局与主体功能区划、产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相协调,打造建设了以烟台、青岛、潍坊等沿海陆域和泰安、临沂、枣庄等内陆山区为重点,德州、菏泽等平原地区为补充的陆上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同时,我省是海洋大省,陆地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15.95万平方公里,绵延3100公里的海岸线,成为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资源。在稳定开发山地、沿海风电资源外,积极推动风电向海上进军,2018年,全省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三峡山东昌邑莱州湾300MW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核准。该项目投入运行后,不仅可以生产清洁电能,桩基还可起到类似人工鱼礁聚集鱼类的作用,为海洋生物鱼类、贝类和藻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并吸引海鸟等猎捕型生物,形成一条高度融合的生态食物链。

今年,我省又有菏泽鄄城15万千瓦风电场项目、德州庆云5万千瓦风电场项目、青岛胶州5万千瓦风电场等新能源项目先后投运并网。截至今年9月,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45.6万千瓦,居全国第五。我省风电规模不仅持续增长,而且稳定消纳。7月份,国家能源局公布了上半年全国风电并网运行情况,我省弃风电量0.2亿千瓦时,弃风率0.2%,走在全国前列。


凝聚“核”力 弯道超车


1983年全国厂址普查,海阳核电厂址从我省3000余公里海岸线上脱颖而出,被评为全省第一优选厂址。从1983年到2019年,36年间,我省发展核电的决心从未改变。特别是今年以来,我省高标准编制了《山东省核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牵头的专家团队开展咨询评估,科学谋划我省核电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海阳核电一期工程两台机组投运以来保持了安全高效运行,也为我省核能产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海阳、莱山两个省级核电产业园初具规模,7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入核电产业链。截至目前,海阳核电正在运行的1号、2号核电机组累计完成发电量203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600万吨。同时,我省积极推进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首个核能清洁供暖示范工程,今年年底前可实现70万平方米居民清洁供暖,这对于解决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学习借鉴意义。


变废为宝 循环利用

我省是生物质能源大省,全省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折合标煤约4500万吨,目前利用率仅为30%左右。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发电、清洁供热等,前景广阔、意义重大。我省积极服务生物质能企业,鼓励支持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在山东选址建设,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2005年,我省尝试性地开展了国内第一个生物质与煤电耦合的示范项目——华电十里泉发电厂秸秆/煤粉混烧项目;2017年,国内首次在生物质直燃发电领域使用高温超高压一次再热机组——郓城琦泉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我省的生物质发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发电技术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已达281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今年1-9月份发电量达104.1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6%。

2018年初,我省启动了全省农林牧生物质能推广应用试点工作,遴选生物质能源丰富、清洁供热基础较好的阳信、泗水、郓城等县作为首批试点,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得到各级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认可。地处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区域的阳信县,截至目前已经完成生物质清洁取暖改造任务4.5万余户,到2020年将实现生物质清洁供热县域全覆盖,打造全国首个生物质清洁取暖示范县。今年,我省启动了首批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农村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计划推出20个左右示范村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清洁用能模式,积极打造能源领域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平峰填谷 多能互补

我省在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作为电网“黑启动”的利器,抽水蓄能也在齐鲁大地如火如荼地建设推进。在泰安1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已稳定运行近12年的基础上,今年,我省还有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的两大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建设中,其中,在建沂蒙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73.7亿元,预计2022年投运;在建文登1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82.7亿元,预计2023年投运。目前,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泰安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完成核准;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潍坊抽水蓄能电站,正在为破土动工加速准备。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作为新的能源发展方向,也是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多能互补,扬长避短,努力实现1+1>2的效果。探索的“太阳能+”与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电能、天然气多能互补热利用模式,为深度开发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新路径。建设的青岛中德生态园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以分布式能源为基础、以智能化运营平台为枢纽,智慧互联、优势互补,可实现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等全方位优化。作为全国首个拥有10套能源系统的供热项目,济钢能源站成为跨领域能源综合利用的试验平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省新能源的发展之路书写着一部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历史。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未来,我省新能源将继续跋山涉水、追风逐日,为全国新能源发展贡献“山东智慧”。


延伸:山东新能源发展大事记


1986年

1986年,全国首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威海荣成马兰山建成并网发电,我省新能源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2006年

我国首个生物质秸秆直燃发电项目、首个国家级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工程——国能单县生物发电项目投产发电。


2007年 8月

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完成竣工验收。


2007年 11月

《山东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颁布。


2008年

我省首个山区风电项目歌美飒太平山风电场工程落户安丘,该风电场年上网电量近1亿千瓦时。


2009年

我省首座核电站——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2010年12月

济宁市4万千瓦光伏电站项目获全国首张光伏电站发电业务许可证。


2010年12月

“十一五”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77.7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138万千瓦、光伏装机1.9万千瓦、生物质装机31.1万千瓦、水电装机106.68万千瓦。


2012年 12月

我省单机容量最大风电项目——潍坊滨海国电风电二期9台单机容量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年发电量5400万千瓦时。


2012年 12月

全国首个居民用户分布式光伏电源——青岛夹岭沟小区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


2014年

我省最大风电项目——中广核山亭总装机300兆瓦风电场开工建设,建成后年发电量6亿千瓦时。


2015年 12月

“十二五”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115.04万千瓦,比“十一五”增长4倍;其中风电装机721.45万千瓦、光伏装机132.72万千瓦、生物质装机153.15万千瓦、水电装机107.72万千瓦。


2016年

《山东省光伏扶贫实施方案》印发实施,标志着我省光伏扶贫工程全面启动。


2017年 5月

《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印发实施,我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2017年 9月

山东新泰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一期项目并网发电,总规模50万千瓦,是我省装机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


2018年 8月

《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年)》印发实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2018年 10月

海阳核电1号机组投入商运,2号机组并网发电。


2019年 9月

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426.12万千万,比“十一五”末增长12.3倍,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四分之一,其中风电装机1245.57万千瓦、光伏装机1541.4万千瓦、生物质装机281万千瓦、核电装机250万千瓦、水电装机108.1万千瓦。


共47 页 页次:41/47 页首页<39404142>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