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2021-03-12

碳中和目标下光伏行业发展的光与影

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光伏行业受到很大鼓舞,发电企业也纷纷提高光伏装机发展规模,光伏行业的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和光伏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目标和政策的话,有些点和行业的预期还是有一些差距。

首先是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太阳能发电装机主要是光伏装机,所以很多提法简化成风电光伏装机12亿千瓦以上)。按照这个目标计算的话,未来10年内的年均增量只有不到70GW。2020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已经达到5.35亿千瓦,要达到12亿千瓦,增量约为6.65亿千瓦(平均到10年约为66.5GW)。

这个年均增速并不高,比2020年的增量还要低,2020年风电装机增加7167万千瓦(约72GW),太阳能发电增加4820万千瓦(约48GW),二者合计增加了约120GW。而且,当前行业乐观的预测已经达到了年增130GW(光伏80GW+风电50GW),按照这个增速,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将超过18亿千瓦(即使取一个折中的数字,年增100GW,那么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也将超过15亿千瓦)。所以12亿千瓦的目标有点保守了,换句话说,12亿千瓦的目标大概率会提前完成、超额完成。当然,目前的提法是“12亿千瓦以上”,所以无论将来是15亿千瓦也好,还是18亿千瓦也好,都是在12亿千瓦“以上”的范围内。

第二,近期发布的《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了并网的两种情况,一个是保障性并网,一个是市场化并网。“保障性并网指各地落实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所必需的新增装机由电网企业保障并网。市场化并网指超出保障性消纳规模仍有意愿并网的项目,通过自建、合建共享或购买服务等市场化方式,在落实抽水蓄能、储热型光热发电、火电调峰、电化学储能、可调节负荷等新增并网消纳条件后,由电网企业保障并网。”

“纳入保障性并网规模的项目由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以项目上网电价或同一业主在运补贴项目减补金额为标准开展竞争性配置。优先鼓励保障性并网规模与减补金额相挂钩,原则上各省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保障性并网规模定向用于存在欠补的企业以减补获得保障性并网资格。”

简单来说,保障性并网虽然名为“保障性”,但是并不是敞开口收购,还得需要竞争,谁的上网电价便宜或者谁过去的补贴(无论是拿到的还是没拿到的)可以少要一点,谁就先上。市场化并网则前置的限定词过多,这么多限定词无异于增加了市场化并网的阻力。市场化并网简单来说,就是发电端配储能,但这样会增加成本,本来已经可以平价上网的光伏加上储能成本后又变得没有竞争力了。所以这个市场化并网的条件其实不够友好。

第三,年前发布的《关于征求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2022-2030年预期目标建议的函》提出了未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要求落实责任权重对于行业的发展当然是好事,但是相关目标显得“过于线性”,比如“从2022年开始,各地在2021年实际完成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年均等额增长的方式逐年提升,确保到2030年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域都达到同等消纳责任权重。经测算,2030年全国统一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为40%,各地2021年实际完成情况与40%的差值,平均到9年,则为各地每一年需要提升的百分点。”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很难被线性规划的,尤其是一个发展势头很猛的行业,这样的消纳责任权重线性增长的规划显得有些过于机械。而且有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甚至超过了70%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所以2030年全国统一权重40%是不是也有商榷的可能?是不是允许更多的地方跑得快一点?未来电网的弹性增加之后,40%会不会整体相应提升?

结语

总之,2021年光伏平价上网使得市场对光伏未来的发展预期很大,但是当前的一些表述对平价的光伏设定了很多制约,这又使得光伏行业的发展比较难受。当然,一定的合理规划也是必要的,毕竟要考虑到电网的弹性,但是相信未来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成本、安全方面可以找到更好的平衡。

在“十三五”期间,光伏是翻番完成目标的。快速增长的奇迹在“十四五”期间会出现么?随着各种技术路线的竞争和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光伏行业大概率会再次带来惊喜。


2021-03-11

国家能源局启动“千乡万村沐光行动”

近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就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向各省以及部分投资商征求了意见。根据文件显示,2021年户用光伏则不占用年度保障并网规模,可以直接并网消纳,且户用光伏仍有补贴。此外,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千乡万村沐光”行动。鼓励通过试点确定过网费标准,建立商业模式,实现分布式市场化交易。电网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布配电网可接入容量信息。

从户用光伏方面而言,预计2021年户用仍有2~3亿元的补贴金额,户用光伏补贴额度或将在0.03元/千瓦时左右,对应的户用总规模安排预计在10GW以上。事实上,户用光伏的规模化发展已成趋势,2020年的户用光伏新增规模首次突破10GW,占当年度全国新增总规模的20%以上,成为户用光伏发展的一大里程碑。结合征求意见的补贴政策来看,2021年年度新增装机中,户用光伏的高光时刻仍将延续。

放眼至“十四五”,围绕乡村建设的户用光伏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战略。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级战略规划。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大力发展太阳能被视为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占比的重要手段。而“千乡万村沐光”行动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乡村振兴局的挂牌成立,意味着这一计划的战略高度。在此次文件中提出的“千乡万村沐光”行动即与该计划密切相关,“光伏下乡”的启动或将带来一个万亿级的光伏细分市场。

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随着分布式光伏投资价值的回归,大力推广光伏发电项目在农村的建设与应用则可以显著增加农村集体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光伏装机成本的快速下降,全面平价后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即使摆脱补贴,仍有10%以上的收益率。

同时,上述行动的推出,也将会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由村集体出资、银行带款,利用加之农村地区的闲散未利用地,进行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投资以增加集体收入并带动部分岗位的就业,加快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以及设备的建设。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也可以通过与村集体的协商,进行光伏系统的销售、租赁或建设等,从而开拓新的商业渠道,推动光伏业务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千乡万村沐光”行动都代表着农村光伏应用市场的开启,在叠加“双碳目标”的大趋势下,如何实现光伏与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打开这个万亿级光伏新市场的关键钥匙。


2021-03-09

山东利津县刁口乡40MW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并网

近日,中建一局装饰公司承建的山东利津县刁口乡40兆瓦光伏EPC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助推山东东营市打造光伏发电产业链条。

据悉,装饰公司利津县刁口乡40兆瓦光伏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刁口乡,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装饰公司承建内容包括厂区1.2万余根打桩,安装连接89000余片面板,组建的11个光伏方阵,组件高度距水面高度约1.5米,122台逆变器、11台变压器,以及1座35千伏开关站。

自项目进场以来,21天安装完成了,410瓦、445瓦、450瓦三种型号,单晶硅光伏组件,共计89466块,其中包括9000块180°可旋转组件。100天完成了开关站、厂区、外送线路等施工顺利并网发电点亮水上环保光伏平台。年发电量可达5840万千瓦时,为当地3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电力供应。

项目并网发电后,相对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89.94吨,二氧化碳约47.28万吨,粉尘约57.78吨,有效减少火力发电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推动城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项目采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光伏组件立体布置于水面上方下层用于水产养殖,上层用于光伏发电,其渔光互补、一地两用的特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

本项目所建设的光伏发电系统采用直接并网模式所产生的电能全部馈入电网。


2021-03-05

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大力发展新能源!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指出: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

李克强还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指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此外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李克强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实行中小微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以公正监管促进优胜劣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跨省通办”。

用改革办法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进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性行业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收费水平。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坚决整治妨碍货车通行的道路限高限宽设施和检查卡点。取消港口建设费,将民航发展基金航空公司征收标准降低20%。鼓励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对承租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推动各类中介机构公开服务条件、流程、时限和收费标准。要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严厉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得扰民渔利,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轻装前行。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巩固恢复性增长基础,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今年工作,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继续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抓好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防控,补上短板漏洞,严防出现聚集性疫情和散发病例传播扩散,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提高科学精准防控能力和水平。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全文提交大会审查,这里概述几个方面。

——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确保种源安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李克强说,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严禁洋垃圾入境。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2021-03-03

得州停电的锅 咋还怪到新能源身上了?

“跌得挺狠啊!”

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最近的股票市场,还可以准确地描述上周得克萨斯州的天气。

冬日最高气温可达25摄氏度的得州,在今年突然进入“冰汽时代”。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加上降雪,让得州人民体会到买一个可以制暖的空调是多么重要。

等等!就算有空调,也没有电了!

50691F844FA2753DDAF433C54EA0A4D0D01E36A9_size408_w862_h618.png

得州气温骤降至零下丨WikiCommons

得州,比冷更惨的是停电

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了寒潮期间得州人的噩梦生活。极寒天气导致的大规模停电,使得一贯以空调取暖的美国人手足无措。

7BAA131065B40CA74AC4635C562FEAE9113EDD77_size315_w862_h485.png

得州遭遇大面积停电事故丨Youtube/Associated Press

停电带来的影响不仅在人员受冻方面。由于屋内气温过低,很多房屋水管冻裂,形成冰柱或者水帘洞。

5B1ECFBE85EEB3F975825AFF328D32A5FE053AE0_size549_w741_h545.png

得州一历史博物馆里由于水管冻裂“水漫金山”丨FORT WORTH MUSEUM OF SCIENCE AND HISTORY

有些人只能在汽车里靠发动机热量维持,却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得州一氧化碳中毒人数激增丨houstonchronicle

与此同时,得州的电价也涨到天上去了,少数地方的电价甚至高达人民币60元一度电,较往常上涨数百倍。普通人真实地体会到了“用不起电”的悲剧。

71BB8F3CC4E623473F550870A31032307955FD10_size44_w737_h510.png

得克萨斯州电价有一个巨大的涨幅丨Refinitiv

这次的灾害已经过去一阵子,人们对于灾情的反思也逐渐展开。得州的电力资源非常富裕,平日里的电价也十分低廉,一场寒潮导致了如此大规模的灾难,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新能源,行不行啊?

大部分停电的直接原因无外乎两种:发电量急剧减少和输电线路损坏。得州这次的情况也不例外。

《华尔街日报》和得州州长,都将停电怪罪到了得州的新能源供电上。得州虽然电能富裕,但主要以清洁能源发电为主,传统的烧煤的火电仅占比20.31%。这次的极寒天气,使得很多风力发电机组被“冻住”,一半的风力涡轮机冻结,风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从42%骤降至8%,煤炭和核能的基本出力经不足以支撑电网。

31BC4CD3EF22946DDA3E6D8926EF8427012259BE_size133_w864_h424.png

居中严寒中“冰冻的”风机丨Youtube/BCS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却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经济学人》认为,风力发电份额并没有过多,只占20%左右,风电的损坏仅仅是造成大停电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天然气井的冻结,核电站由于风雪的原因无法运作等因素共同造成了此次悲剧。追根溯源,都是寒潮的锅。这次的寒潮只是一个意外,不能因此就放弃清洁能源。

撇开对清洁能源的指责,得州电网的设计与运营也难辞其咎。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得州电网不与外界连通,无法收到外界输送的电能。同时得州的电力行业高度市场化,电力公司有大大小小数百个,充分竞争的结果就是,平日里电价比较便宜,一旦出事,电价就会呈几何级数地增长,正在运行的机组便可以大发横财。

风电不够,火电来凑

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核能……清洁能源在减少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目标中大放异彩,但其中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清洁能源的发电性质决定了它的先天缺陷: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太阳能对天气的依赖不用多说,风能则更令人捉摸不透。

6312B0C3AA87FDE71E7CF33DB15CA653DCBFBFD3_size475_w862_h575.png

光伏发电极易受到天气影响丨Pixabay

电能几乎不可储存,需要即发即用,这就有可能造成“急需的时候太缺,不用的时候太多”的情况。

另一方面,即使新能源方法发出了电,电网也不一定愿意接入线路,因为它供电质量难以保证。供电质量不仅在于一般意义上的“供电功率稳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像风电、水电这样的出力随机性较大的发电方式,会对电网中交流电频率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光伏发电而言,还涉及到电流变换的问题: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是直流电,需要经过特殊处理(逆变)变成交流电,才能为大多数用户使用。逆变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很多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具有高速开关的特性,这一过程也会对电网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21FDC3473ADCA6E0096180FCEADFD6BA2AF6CB0C_size1112_w864_h650.png

光伏发电需要经过换流站才能接入电网丨Wikicommons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部门一般会留一部分火电机组作为备胎。火电站不仅不受天气影响,还可以做到“即用即发”——已经烧起来火的机组可以做到半小时内即发出电来。

不过,当火电机组占比过低,新能源发电占比过高时,备胎数量不够,“缺电”的情况便一触即发。如何更好地使用新能源,使之科学地取代传统发电方式,正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躲不掉的挑战——寒潮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带来的不仅是用电负荷的突然变化,电力输送与电力调配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B600E6630E3BF693E3EBD8C24B74DC7BC136AFEE_size811_w750_h562.png

2008年辛苦抢修电力的电网工人们丨Wiki Commons

中国在2008年冰雪灾害后,为了减少大规模冰冻对电力系统的损失,采用了直流融冰技术和无人机喷火融冰等“黑科技”,极大提高了电网对于冰雪灾害的应对能力。

ED2695CFFD64DA2E55B8B45E7491855EFAF3AC1F_size55_w864_h491.png

直流融冰技术可以迅速融化电网覆冰丨Bilibili/电网头条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正在增加跨区域电网互联的建设。特高压输电、高压远距离直流输电的新闻也常常见诸报端,这保证了某个区域发生灾害而无法发电时,可以做到“八方支援”的效果。

C2FD1B2433A72FF12B2786456CA1B3D3367CBB92_size427_w862_h647.png

中国的高压输电网络能将电力输送各方,图为电网员工正在检修高压线丨作者供图

我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的同时,也在努力克服新能源发电的问题。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对电网电能质量影响大,分布式的新能源带来的电网震荡问题,还包括这次得州停电暴露出的新能源机组出力极不稳定的问题。

随着中国气象水平的提高,卫星系统的完善,对天气的高精度模拟和预测也愈发成为可能,这为高精度预测新能源出力提供了条件。电网公司也在逐步加大投入,建设更先进的新能源机组和换流站,最大限度保持电网的稳定性。同时,各级调度部门也会采用先进的算法,完善在线监测和跟踪操作,使得来自新能源的电力更加高效地流入需要它们的地方。

25AFA426304466C8D24EB6F023735BA9E7603B9D_size247_w441_h310.png

环保是个长远的议题,我们身边也必定会出现越来越多新能源的身影。想要在新能源出力急剧下降时,保证供电的稳定性,需要不断提高电网智能化程度,提高调度水平。


2021-03-02

新能源“十四五”关键词:高比例发展与新模式探索

“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并将成为能源增量的主体。

“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从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成为最为显性的路径之一。

在2020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新能源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一环,参与构成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

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就包括“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曾公开表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将准确把握可再生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保持能源革命的战略定力,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其中,“优先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成为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党组书记、长江商学院教授傅成玉2月25日在如是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有关“碳中和”目标下对产业转型和投资机会的直播中表示:“一个主要方向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考虑中国能耗总量,这一部分在未来解决我国能源增量方面,会发挥绝对的作用,因为光伏、风电成本下降非常快,在未来会有更快速的发展。”

在大容量、高增速的预期之下,新能源行业在生产侧和需求侧会催生出何种新业态与新模式,有哪些问题需要提前规避,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高比例增长

对于未来五年市场容量变化的预期,接受采访的企业给出了乐观的判断。

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晶科”)方面的预判是,结合“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平价上网大背景,以及综合考虑消纳、土地、特高压建设进展等各因素,“十四五”期间,国内市场光伏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在70至90GW。

隆基股份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行业普遍认为,未来二十到三十年,光伏行业是快速增长的行业。光伏满足新增电力需求,未来2050年预计全球一百万亿度电力的总需求,包括光伏制氢等应用场景,总的用电需求中60%-70%由清洁能源提供。站在当前时点,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00GW,2030年新增装机1000GW。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将达到95%,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占比将达到60%。另据BNEF的最新预测,2020年光伏资产引领了能源转型投资的大幅增长,在这种趋势下,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可能高达194GW。

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认同上述预测,他认为光伏行业向好,企业扎堆入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东方日升会进一步完善光伏产业链布局,让垂直一体化未来可期。

能够达成共识的判断是,光伏行业会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化发展。晶科相关人士表示,晶科将对内保持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效率,以及利用规模化效益、垂直一体化率提升、智能制造加速应用、优化产线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对外加强与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联动,共建产业生态链,合纵连横扩充产业版图。需要警惕和规避的问题是,产业链各个版块是否能均衡联动发展,应避免因个别环节的短缺影响整体供应链。

在能源生产侧和消费侧也在酝酿新的机遇,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协鑫能科”)就将综合能源管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面对这一新兴的万亿级市场未来五年的将有的变化,协鑫能科方面给出的判断是:社会对于综合能源管理的需求会进一步释放,市场容量将会飞速扩大,新型的综合能源服务类型会增加;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各种服务模式的成熟,每年市场的增长率会变大;市场上将会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型企业,大型公司可能会逐步向平台型企业转型,逐步形成新的生态;关联行业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行业的跨界也会愈发融合。

综合能源服务主要是指通过多能互补、生产侧和消费侧优化的融合,打通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系统的壁垒,实现能源效率的提升的方式。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优化能源体系,提升清洁能源可消纳的比重,以及促进能源消费方式转变。“要大力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也在此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四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中被提及。

有关如何更好得竞争与竟合,结合自身的经验,协鑫能科总经理费智建议,行业中各企业应当更加发挥各自的优势,多出现一些能提供项目信息、资金、商业信用体系建立的平台型企业,才能使整个行业凝聚形成一个生态,凝聚中小型企业的力量,以利于行业的发展。中小型企业要练好内功,要有一技之长,在技术或市场方面拥有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尝试创新新型的商业模式,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有民营混改、承包经营、资金持有、技术入股等,才能使产业出现突破性的发展。

新模式探索

在研发储备、核心技术掌握、产业链上下游制造能力等方面中国光伏企业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不足等问题,则需仰赖技术进步以及新模式与新场景的开发与探索。

晶科方面的建议是,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本身的成本,以及光伏叠加储能的成本进一步能逼近煤电成本,进一步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的不足;另外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与光伏制氢、特高压、大数据园区、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充分融合,不断拓展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应用,加速全球能源转型。

对此隆基股份也持相同的看法,隆基股份相关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光伏行业将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将加速实现由技术创新的跟随者变为引领者。“如果说前十年是光伏组件生产技术创新发展期,未来光伏行业的发力点将聚焦多样化应用模式的开发。”

“光伏+”模式将进一步提高项目适应性和社会收益率。他举例称,与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行业可以联合开发打造绿色产业新场景。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东部地区,采用“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可有效解决光伏电站建设的选址问题。在西部地区,上述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助力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此外,也可展开对光伏+工业、光伏+建筑、光伏+充电桩、光伏+大数据中心、光伏+交通等多种应用场景的探索。

上述人士认为,与光伏融合一方面可以获取度电成本较低的电力资源,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特别是钢铁、石化等能耗较高的行业,可以通过“光伏+”实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在“30·60”双碳目标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行动。

通威集团率先宣布将于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并设立与碳资产管理相关的岗位,这一团队正在着手将其200余家子公司的碳排放情况做好梳理,对内整合碳资产(碳排放和碳减排),对外寻求可用于公司碳中和的环境权益,为达到目标做好准备。

协鑫能科也表示已经开始重视进行业务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费智表示:“首先我们有充足的低碳能源的供应;其次,我们的市场和客户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和环保意识较强的地区,用户对于碳中和的接受程度高,已经有部分碳中和的用户。我们已经推动和试点了很多碳中和服务项目,比如为欧莱雅等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了碳中和解决方案,目前效果良好,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关的技术和服务经验。”

挑战则是,碳中和能源的服务成本相比较传统能源服务模式还是成本偏高,在市场推广上有较大的难度。其次,整个的碳中和涉及到多种技术和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在行业内联合和团结更多的行业伙伴结成生态。

傅成玉的观点是,面对双碳目标企业应主动应对,将碳排从成本转化为资产。首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企业碳核查,需要开发算法,掌握企业自身的不同装置、工艺等情形下的真实碳排情况。“企业要有碳足迹的记录,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应该知道它的任何产品里面含多少碳,这个产品被谁使用?如何使用?最终客户是谁?使用过程中是否有碳排放?跟踪、追查碳排放就是碳足迹,企业对碳排放要承担相应责任。”

安迅电力认为,上述需求也会倒逼企业思考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碳排放的源头管理,不断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提升降低碳排放,同时能够促进有关碳核查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2021-03-01

光伏玻璃价格暴涨行情能否“降温”?

短期内,光伏玻璃供应还会比较吃紧,价格还将维持甚至呈上涨态势。但随着产能置换政策“松绑”,未来产能提升步伐将会加快,长期来看,光伏玻璃价格将逐步回归正常区间。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下称“玻璃协会”)日前针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发布《声明》。玻璃协会在《声明》中表示:“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对照《反垄断法》进行自查。通过对照检查,我们认识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未能严格按照《反垄断法》的要求。”

  据了解,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玻璃价格连续上涨,创下10年新高。暴涨的玻璃价格波及光伏行业,使光伏企业不堪重负。此次“反垄断”调查,能否为光伏玻璃价格行情降温?

  未能真实反映行业供求关系

  玻璃协会在《声明》中表示 ,将立即停止、并在今后不再参与和组织会员企业开展任何违反《反垄断法》的价格协调、减产、限产等活动。

  “此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有企业反映玻璃协会曾公开讨论价格,让企业反对组件厂商投资玻璃。但这并非造成垄断的直接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据了解,2017年1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钢铁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对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新增产能进行限制。2020年1月,工信部再次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操作问答》,将光伏玻璃列入产能过剩的平板玻璃范围。

  在光伏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光伏玻璃在政策上仍被定义为产能过剩产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明显不再过剩。上述业内人士坦言,“产能置换规定相当于关闭了新晋投资者进入行业的可能,圈里有资本实力的企业仅此几家,也就加速了垄断的形成;而小企业在行情不好时又不甘于退出,指标腾不出来,导致过去两年玻璃行业基本没有新晋产能,一些落后小窑炉也一直无法被淘汰。这间接导致形成了目前市场供应吃紧以及价格垄断的情况。”

  “不过,玻璃协会未能真实反映行业供求关系。从中起到了不好的催化作用。”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补充道。

  产能限制松动可促价格回落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产能置换规定下,新晋投资产能无法释放,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光伏玻璃产能严重不足。即便查处玻璃协会,供求关系也得不到解决。“短期内玻璃供应还会比较吃紧。因此,价格还会维持甚至呈上涨态势。”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介绍,除户用以外,光伏今年刚刚进入全面平价,未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还需进一步降低成本。“光伏玻璃作为重要辅材,也需在降本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现在其价格上涨近一倍,这与未来光伏产品价格持续降低的使命不符,肯定会影响光伏平价进程。”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光伏玻璃供应不足,很多组件生产线停工。并且组件双面率跌到了10%,砍掉了很大需求。“这也算是资源的浪费。本来可以双面发电,由于没有光伏玻璃,只好单面发电。”刘译阳透露,光伏玻璃供应不足还导致加价、配额倒卖等现象层出不穷。

  另据了解,2020年12月16日,工信部再次就《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对产能置换指标有一定放宽,明确光伏压延玻璃不受产能置换的限制。

  “工信部‘松绑’光伏玻璃产能置换政策后,未来产能扩张步伐将会加快,长期看,光伏玻璃价格会逐步回归正常区间。”国金证券表示。

  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解决光伏玻璃供应以及价格“失控”问题的途经还有哪些?对此,受访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玻璃行业形成了极不正常的抱团现象。整个行业内部充斥着‘排外’声音。”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玻璃行业存在着一些不负责任的论调。例如,‘不同意让组件企业投资玻璃’,这种论调加剧了行业的排外。但是,市场规律必须被尊重,不可人为地干预市场规律。”

  刘译阳认为,要更好地发挥主管部门作用,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次迅速打击垄断、价格操纵的做法值得点赞;同时,为避免一些情况“死灰复燃”,业内应不断向行业、社会、政府反映真实情况,促成符合市场以及产业发展情况的政策出台,让企业和市场了解真正的产能需求以及未来光伏发展预期,避免企业过度投资或缩紧投资。


2021-02-26

光伏企业盈利能力两极分化加剧

1月中下旬以来,光伏上市企业开始陆续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52家光伏上市公司中,共有38家企业公布了2020年业绩,其中33家企业保持盈利,占比86.84%,26家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保持正增长,占比68.42%。尽管2020年第一季度光伏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行业仍保持高景气度。

  光伏市场迅速复苏

  在已公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企业中,阳光电源、福莱特、天合光能、林洋能源和横店东磁净利润位列前五。其中,阳光电源净利润达18.5亿元—20.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93亿元同比增长107%—130%;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6.1亿元—18.1亿元,较2019年的9.05亿元同比增长78%—100%。

  对于业绩的上升,阳光电源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外疫情的不利影响,规模效应显著提升,坚持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核心业务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夯实,整体业绩较去年实现大幅度增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原材料无法到场,去年第一季度我国光伏市场需求下滑。但后三季度行业迅速复苏,打了一场翻身仗。2月3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0年发展回顾和2021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较上年同期下滑23%,但第二、三、四季度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分别同比上升57%、23%和109%;全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48.2吉瓦,较2019年的30.1吉瓦增长60%。

  隆基股份等企业都在2020年业绩预告中表示,当年光伏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公司主要产品产销量同比大幅增加,促使营收和净利润稳步增长。

    部分企业毛利率显著下滑

  2020年全球光伏市场热度不减,我国光伏上市公司产销两旺,但受价格战影响,光伏主要制造环节处于博弈状态。随着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产品毛利率下滑明显,导致净利润负增长或亏损。

  2020年全年,协鑫集成实现净利润-25.19亿元至-15.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56亿元下滑4633.76%—2835.47%;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4.8亿元至14.8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6亿元下滑854.16%—269.76%。

  对此,协鑫集成指出,去年下半年,受上游硅料供应紧缺影响,公司主要原材料硅片及电池片价格持续上涨,加之玻璃供应紧缺、其他辅料价格不同程度上涨,致组件生产成本攀升,组件终端销售价格涨幅不及原材料价格涨幅,组件毛利率大幅下降。公司主动进行策略性调整,优选高毛利订单,放弃低价订单,影响了组件销量。此外,能源工程EPC业务因疫情影响开工及并网量,下半年组件价格的迅速上涨,影响了前期已签订单的毛利水平。

  亿晶光电也饱受价格战困扰。2020年,亿晶光电净利润亏损6.6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7.75亿元。亿晶光电称,光伏平价上网趋势导致组件产品销售价格持续下跌,同时受市场组件原材料及辅材上涨的影响,主营业务毛利有所下降。

  供应链把控能力左右业绩表现

  一方面组件企业竞争白热化,净利润分化明显,另一方面光伏玻璃、背板胶膜等辅材紧缺,拉动相关上市企业业绩飘红。

  据2020年业绩预告,洛阳玻璃预计当年实现净利润3亿元—3.4亿元,同比增加456%至530%,扣非净利同比大增23—26倍;安彩高科预计2020年净利润约为1.2亿元,同比增长503%左右。

  两家企业均表示,2020年光伏玻璃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带动光伏玻璃产品销量和售价呈现双增长,促使公司光伏玻璃业务盈利能力增强。

  王勃华认为,截至目前,光伏产业链仍面临供需紧张挑战,硅料周期性紧缺,光伏玻璃和背板胶膜结构性紧缺尚未得到完全缓解。同时,各地方政府开始纷纷要求新能源配置储能,但储能盈利模式依然单一,市场身份仍不明确,都将增加光伏企业盈利压力。

  为此,王勃华指出,今年光伏企业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将成为制胜关键。

  当前,光伏企业间已经有硅料+硅片、硅片+电池片、玻璃+组件、组件+电站等多种合作形式,主要以签订长期采购订单为主,以保障产品供应。


共47 页 页次:6/47 页首页<4567>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