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2020-09-23

京东预计明年年底建超200兆瓦光伏电站

为全面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京东“青流计划”在光伏发电领域不断创新布局。今年以来,为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京东与益华科技、金风科技、隆基等多个知名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在全国范围内的智能物流园区推广光伏电站建设,预计到2020年底,青岛、合肥、杭州、西安、天津、北京六地的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将陆续完成光伏发电并网。

20200921133759600.jpg


京东“青流计划”再升级 预计明年年底建超200兆瓦光伏电站

早在2017年,京东物流就率先在上海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布局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并在2018年正式并网发电。目前,光伏发电已覆盖园区内包括仓内照明、自动分拣、自动打包、自动拣货等多场景作业的用电需求,同时,率先进行分布式光伏电站与汽车行业资源整合,探索“汽车+车棚+充电桩+光伏”项目试点,为光伏发电在物流领域的广泛推广应用打造了新样板。

根据规划,京东将于2021年交付的智能物流园区及智能产业园区也都在进行光伏合作洽谈。预计到2021年底,整个京东智能产业园可建设光伏电站200兆瓦以上,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1.6亿度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0250亿千瓦时,按1个家庭平均4个人来进行计算,1.6亿度电相当于5万多个普通家庭1年的用电量。


2020-09-21

“新能源+储能”成为能源行业变革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飞速发展。根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2.7GW,占全球比重达17.6%。与此同时,作为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能源系统中占比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新能源+储能”方兴未艾,正在成为能源行业变革的趋势。

  对于储能行业而言,今年是“风光储元年”。“储能在未来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科华恒盛(002335)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华恒盛”)新能源事业部总工程师曹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看,新能源配储能将成为一种必然,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未来要替代火电成为常规能源,就必须与储能结合。


  纾困新能源未来趋势可期

  在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储能”招标规模大增,配置储能正逐渐成为新能源发电优先进入市场的前置条件。记者了解到,目前,新疆、内蒙古、青海、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等10多个省区已出台在新能源项目中增加配置储能的相关文件,储能配置要求多为5%~20%。

  “光伏和风电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储能在这两种新能源发电中的不可或缺性。”曹建表示,储能系统是未来电网系统组成的必要成分,是解决能源互联的关键组成,可实现能量的时移应用。在科华恒盛看来,可再生能源装机的不断增加,将对电网稳定性带来新的挑战,而储能拥有移峰填谷,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发电波动性,提高电力可调度性,参与电网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等应用效益,将迎来更多发展契机。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都电源”)子公司南都能源互联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华告诉记者,新能源结合储能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结合的方式将呈现多种不同类型,除了新能源电站加装储能,还可以建设独立大型储能电站,与电网结合来解决新能源并网的技术难题。他表示,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融合一定会在新能源发电输电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对于新能源与储能融合的发展,储能成本的下降是关键。于建华指出,从2010年的储能示范项目,到目前进入规模化应用,储能的系统成本持续在下降,尤其是锂电池加入储能应用场景后,成本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他表示,未来“新能源+储能”成本的下降,将更多依靠规模化发展。电池技术的升级结合整个产业链规模化带动,储能成本将以更快速度降低,加速促进储能产业链走向成熟。

  科华恒盛认为,经过近3年的成本大幅下降,以锂电池系统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已经得到规模化应用。截至2019年,我国已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达到约1.5GW,占全球4.9%,其中,2019年电化学储能装机636.9MW,占世界首位。该公司预测,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的规模化应用正在从电网侧转向可再生能源并网,预计将有GW级的储能项目投运。


  机制未成熟定位尚需明确

  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交接处的千山万壑间,一座占地面积9559亩的250MW大型光伏电站坐落于此。这是国内首批实施的光伏发电技术领跑者项目,也是全国首例光伏超跑者储能示范项目,科华恒盛作为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独家提供商,深度布局此项目的设计规划。2019年7月,该项目顺利实施,对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普及应用起到了积极的先锋引领作用。

  “储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从技术来说,储能比光伏要复杂得多,难度也大得多。”曹建认为,“新能源+储能”正处于发展初期,有清晰盈利场景的市场不多,仅在海岛、高原等无电或弱电网地区市场积极性较高。而在大电网地区,如何参与调峰调频的电力辅助服务,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则,需要等待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在于建华看来,目前储能的应用模式较多,从离网到并网,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已经使储能的意义和储能产品的定位逐渐变得清晰,但与此同时,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仍然是储能发展的瓶颈。他表示,短期来看,“新能源+储能”在机制不成熟的前提下,增加了新能源电站的投资成本,未来要创造更多效益,仍然需要商业模式加市场机制的成熟。

  对于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于建华建议,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让储能的身份更加明确。“储能技术已经得到认可,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但是针对储能市场定位主体不清晰,缺少一个‘身份证’。”他指出,随着未来能源结构的不断变化,储能作为能源结构调整服务的核心载体,定位将更加明确。

  对此,曹建也表示,在当前的电网体制下,需要考虑储能如何定位,电网需要把储能定位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储能和光伏、风电结合,成本下降已经很可观,但要考虑如何优化制度,如何完善整个体系。”他强调,储能行业的发展不能依靠某一个环节来提升,而是需要整个体系的完善。


  多样化发展服务综合能源

  储能是支撑能源互联网、智能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的关键技术,这一关键技术与新能源发电的结合,将为能源系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指出,未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将呈现五大特征,分别是可再生、可互联、开放性、智能化、分布式,基于这些特征,储能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

  目前,储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已得到业内的积极探索。据于建华介绍,南都电源从2009年就进入储能领域,逐渐成为全球储能行业的领军企业。2016年南都能源互联网子公司成立,深度开发储能领域需求为行业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及储能系统。2018年初,由南都电源开发、运营的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智能配网储能电站全容量并网运行,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商用储能电站,总功率达20MW,其运行既缓解了电网调峰压力,又保证了储能用户获得合理的收益,实现了双赢的效果。于建华表示,“该电站目前已稳定超过3年,从储能整体发展进程来看,我们打造的商业模式非常成功,项目收益符合投资预期。”

  与此同时,与储能密切相关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也正受到各方追捧。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刘继东日前表示,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研究机构初步测算,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规模由0.5万亿元~0.6万亿元增长到0.8万亿元~1.2万亿元;2035年步入成熟期,市场潜力规模约在1.3万亿元~1.8万亿元。


2020-09-18

山东“农光互补”以“绿”生“金”助农增收

一排排太阳能光伏电板给山坡披上一层“银装”,板上是光伏发电,板下种植中草药……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农光互补”扶贫电站总设计容量90兆瓦,自2017年12月并网发电至今年5月,已累计实现扶贫收益1485万元,带动6000多户脱贫户实现增收。

记者从山东省扶贫开发办获悉,近年来,山东积极利用农村荒地、荒坡等资源,因地制宜在光照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开展光伏精准扶贫。通过“农光互补”产业扶贫模式,清洁能源以“绿”生“金”,为30多万户贫困户送上稳定增收的“阳光存折”。

招远市夏甸镇大丁家村是招远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受丘陵地势影响,村民以务农为主,经济薄弱。2019年,在国网招远市供电公司帮扶下,一座发电功率36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5万元,并惠及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海阳市二十里店镇靠山村为海阳市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曾长期是个“空壳村”。2019年,国网海阳市供电公司帮扶靠山村建起一座发电功率148千瓦的光伏电站,帮助全村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1000多元,村集体每年增收近14万元,由此也助推黄瓜、西红柿等农产品产业扶贫合作社扩大了种植规模。

截至2019年底,山东已建成1.2万余个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建设规模183万千瓦,累计上网电量57.8亿千瓦时。通过变“一次输血”为“长效造血”,帮扶带动31.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2020-09-16

“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目标或上调 光伏行业需求将持续改善

7月以来,WIND光伏指数累计上涨20.94%至2574.83点,跑赢大盘。9月14日光伏板块再度大涨,珈伟新能、青岛中程、晓程科技收盘封住涨停板,晶澳科技、爱康科技、隆基股份涨幅超过4%。

  分析人士指出,此轮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目标将上调,这一预期催化了光伏板块的市场表现。受今年第四季度“抢装潮”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光伏行业需求将持续改善。


  光伏装机或较快增长

  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报告预计,中国将上调“十四五”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规划,非化石能源将设定为2020年达到15%,2030年将达到20%。该规划上调将大力推动国内光伏装机量,基于2025年国内非石化能源比例达到18%及2030年达到20%比例测算,预计未来每年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到55GW至60GW。

  4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未来五年新能源发展走势的“十四五”规划工作正式开展。根据计划,今年9月底前应完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研究》报告,11月底前形成《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3月底前需形成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送审稿)》。

  兴业证券表示,如果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上调较大的话,光伏产业将不再是一个周期性产业,而是一个完全成长性的产业。目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15.3%,若2025年这一指标定为17.5%,则光伏年化需求将达到60GW至70GW,如果达20%,则可达到95GW至105GW。

  “十四五”新能源规划目标对光伏行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光伏装机量的规划。国金证券认为,“十四五”期间光伏装机持续较快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在行业基本面扎实、第四季度高景气大概率延续的基础上,光伏板块龙头股有广阔上涨空间。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十四五”期间,每年安装60GW光伏和30GW风电是大概率事件,这还仅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四季度有望迎来装机潮

  上半年,光伏板块上市公司已交出靓丽的“中考”答卷。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A股55家光伏概念上市公司中,48家公司上半年实现盈利,占比高达87%。其中,37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

  展望下半年,业内普遍认为抢装潮来临将持续改善行业需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上半年光伏行业表现不错。在竞价、平价、户用等项目驱动下,下半年国内光伏市场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四季度有望迎来装机高潮。

  西部证券指出,上半年受益于下游客户密集扩产,(相关光伏产业链)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光伏行业中的电池片和组件设备企业实现较快业绩增长,下半年相关企业业绩增长有望提速。

  通威股份表示,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如期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价格明显上扬。下半年公司将顺应市场需求,继续保持满负荷生产。目前公司高纯晶硅月产量已超过8000吨,产能持续提升,消耗指标持续下降,单晶料占比95%以上,并能实现N型料的批量供给。在建的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项目合计超过8万吨产能,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可进一步扩大公司高纯晶硅的竞争优势。


  下游龙头企业积极扩产

  今年8月以来,爱旭科技、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多家光伏企业公布扩产规划。同时,通威股份、天合光能、东方日升均在积极推动210mm大硅片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推进度电成本下降。

  事实上,今年以来光伏龙头企业就已加快扩产布局。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亿晶光电、晶澳科技、东方日升、爱旭股份、协鑫集成等多家披露了扩产计划。这些扩产计划涉及硅片、电池片、组件以及材料等多个环节,其中以组件扩产最为突出。中环股份、晶科能源、东方日升等公司均公告了组件扩产计划,其扩展的组件总产能超过200GW。

  西部证券预计,未来光伏龙头企业的产能优势将愈发明显,各环节集中度有望提升。

  9月8日福斯特公告称,公司拟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年产2.5亿平方米光伏胶膜和年产1.1亿平方米光伏背板项目的投资,项目计划由嘉兴经济开发区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实施,预计投资10.2亿元。这是福斯特今年第二次公布光伏胶膜产能扩张计划。今年2月,福斯特公告称,将通过自筹资金投资16亿元建设5亿平方米的光伏胶膜项目。

  8月9日爱旭股份公告,拟在未来五年投资200亿元进行扩产,高效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60.8GW,是2019年底产能的6.61倍。


  扩产项目超百亿的项目频频出现。通威股份拟在四川乐山、成都两地投资建设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计划分别投资35亿元和200亿元。晶科能源也宣布,公司拟在浙江义乌、江西上饶、浙江海宁的三个生产基地,分别计划投资110亿元、135亿元、105亿元,用于硅片、电池和组件各个环节的产能扩产。


2020-09-15

光储盈利之困

支持新能源配套储能的政策在2020年密集出台,让本以为平价上网之后可以大展拳脚的新能源开发商们,因额外增加配置储能的投资,重新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加之在贯彻执行中,“鼓励”却变了味道。后期各省政策中不管是“优先支持”还是“鼓励配置”,配置储能已经成为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标配,甚至成为项目并网甚至核准的前置条件,让风光产业从业者,有一种“刚出虎穴,又入狼窝”的错觉。

事实上“风光+储能”的搭配,虽不算是珠联璧合,但因储能技术,能够完美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而且使电力系统的运行会更加安全,一直被视为“可再生能源最后一公里”。

尤其光伏与储能联合应用,已经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与风电相比,光伏发电可预测性较好,且具有一定规律性,结合储能可实现定期充放,利用率相对较高,满足其友好地接入电网,演变为高品质电源期望。故而不少光伏企业、发电企业都将光储结合作为未来光伏走向市场化的出路之一。

因此,尽管业内“强配储能不合时宜”的呼声仍然存在,但部分企业已然开始躬身入局,毕竟“强配储能”的尴尬之处不在技术或前景本身,而是在于在落地过程中由谁买单的问题。更何况在以消纳为基准的平价时代,项目并网投产所产生的价值将远大于后期转为平价或搁置。


“国家队”扎推入局,盈利模式仍待探索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光伏项目开始招标建设配套储能设施,这其中又以中电建、国电投、华能、国家能源集团为代表的“国家队”动作最为迅速,凭借着实力和财力的先天优势,一出场就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8月底,这些发电集团共22个光伏储能项目进入招标及建设阶段。

6373570247491981145015472.png

6373570247502137278745484.png

在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示弱的格局下。这些重量级“玩家”参与其中,不仅开始替代电网成为储能投资的主力军,也给几乎陷入冰点的光储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毕竟无论是实现储能成本的下降,亦或是提升光储项目的经济性,都需要做项目支撑。

更何况这些发电集团投资项目的单体规模,往往都相对较大,不少项目还是国家重点的特高压配套工程,这对光储场景的多样化应用、技术变革、成本降低以及商业模式创新都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譬如在此前光储电站的示范项目中,黄河水电投资建设的青海共和电站光伏储能电站,就承担了各种新技术的试验任务,其中发电系统采用了当前各类新技术,包括固定+单面、固定+双面、平单+单面、平单+双面、垂直+双面;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三元锂、锌溴液流和全钒液流各类电池,并且在交流侧和直流侧均有尝试。

还有北控清洁能源集团在西藏投资建设的羊易光伏电站4.5MW/20.7MWH的储能电站,也摸索出一套接近商业化的盈利模式。据该公司公示资料显示,羊易光伏电站白天弃电时,储能电站充电,购电只需1分钱/千瓦时。到了夜间,储能电站放电,按照羊易光伏电站1.15元/千瓦时的价格卖出,从而赚取1.14元/千瓦时的差价。

另外,从已投运光储项目来看,多能互补类的项目,相对独立的光储项目,更具经济性和实用性上。显然,发电集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风光发电汇集的西部省份,各大发电集团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大举布局风光储项目。

6373570249711587614561459.png


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8月底,地方政府完成签约的风光储项目就高达8个,另外还有5个项目进入招标及建设阶段,这些项目特点鲜明,大多数都在项目规模都在GW级别以上,除华能德州丁庄风光储一体发电项目外,全部位于传统的西部资源富集省区。

这就说明,发电集团在大基地开放方面,正在由传统单一大开发模式向“风光储”多能互补,打捆外送的方式转变。这从今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将“多能互补”提到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就可见一斑。

然而无法忽视的是,这些项目中配套配套的储能领域,仍旧没有稳定且普遍适用的盈利模式,而且储能投资成本仅由开发商承担,若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无论是光储融合亦或是“风光储”多能互补,仍旧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开辟新兴商业模式,仍是现下当务之急

就当下实际而言,储能成本偏高导致项目缺乏经济性,仍然是光储发展的重要掣肘。

尽管最近十年,主流储能技术成本每年降低10~20%,但储能技术的成本不会无限下降,2019年成本下降已经趋缓,2020年的下降速度将延续这一趋势。因此如何深挖储能电站潜力,开辟新兴商业模式,仍是现下光储发展的当务之急。

从现有的商业模式看,光伏配储能项目价值创造的路径包括,参与调峰、调频获得辅助服务补偿,减少弃风弃光电量增加电费收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电价收益,削峰填谷获得峰谷价差。

然而,以往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往往被火电等传统能源所“专美”,光储以及可再生能源如何打破这一桎梏?

此前由青海省首创的“共享储能”模式提供了一个成功示范。2019年4月,国网青海电力新能源建设重点项目——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储能电站进行了共享储能交易试运营,跳出单个电站的独享储能方式,将储能电站通过市场化交易为多个市场主体提供电力辅助服务。

该模式一度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其价值。据国网青海电力公开资料显现:截至2020年7月底,青海省共享储能电站交易累计成交1172笔,增发电量2624万千瓦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100余万元。

尴尬的是,业内不少人士认为青海孕育出的这一“共享储能”模式,短时期内并不具备在其它区域复刻的条件。

因此,探索出一套光储能协同发展的支持政策或是商业模式,仍是现下的当务之急。如何探索?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共47 页 页次:18/47 页首页<16171819>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