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2020-09-10

从对手到朋友 传统能源企业为何反转拥抱光伏?

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曾经被视为水火不容的一对,近年来,这对看似仇敌的对手,却开始越来越多的携手合作。

13家石油巨头进军光伏

9月7日,媒体报道,中石化湖北黄石分公司首个加油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直属迎宾南加油站一次调试、并网成功。该项目由中石化湖北石油分公司与湖北特雷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黄石率先试点,项目建设仅用时一周,设计功率40千瓦/小时,由太阳能电池板、逆变设备、输电线路、计量设备等组成。该项目合作期限为20年,预计合同全周期可为加油站节约电费12万元。

中石化进军光伏的脚步,其实早已开始。2012年,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油田首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落户AT22井,这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石油能源公司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一次尝试。

2017年,中石化首个集中式光伏项目——新星公司陕西渭南白水2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项目选取光伏发电+农业种植,技术上采取“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模式,每年可节约标煤约77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4000吨。

2019年,中国石化广东佛山石油首次在小塘水上加油船试点安装光伏发电,发电量达44KW/天。随后,大良加油站继续引入光伏发电,每日发电量可达80多度。此外,中石化旗下子公司江西石油、云南石油近年来也在不断加码光伏。

除了加油站和光伏电站,8月21日,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宣布,投资入股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布局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

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是光伏玻璃领域领先企业常州亚玛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进行超薄光伏玻璃原片和显示器用特种光学玻璃原片的生产与制造,已成为我国光伏玻璃和光电玻璃供应领域的重要力量。目前,该公司正在加快特种光电玻璃项目建设,项目新建日熔量650吨特种光电玻璃生产线3条,智能化玻璃精加工生产线20条,可生产国际领先的超薄高品质光伏玻璃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年产能高达一亿平方米。首条特种光电玻璃生产线已于2020年4月投产运行。

不止是中石化,统计发现,中石油、中海油、道达尔、壳牌、埃克森美孚、雷普索尔、Equinor、BP、OMV Petrom、Conpet、Eni、Petronas等12家石油巨头,在近些年也先后以不同方式进军光伏行业。


9大煤炭企业转战光伏

除了石油,作为传统能源的另一个重要代表,煤炭企业这几年也纷纷转战光伏。统计发现,包括神华、同煤、山煤、晋能、潞安、陕煤、平煤、淮南矿业、露天煤业等在内的九大煤炭企业,近些年在光伏领域都动作频繁。

神华集团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经销商。早在2015年,新能源发电业务已经是神华最盈利的业务板块。与国电集团合并组成国家能源集团后,近期关于他们的最新消息是在铜铟镓硒(CIGS)上获得重大突破。

同煤集团是第三大煤矿国有企业,早在2013年,从20兆瓦光伏电站起步,开启向光伏新能源的转型。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同煤已拥有新能源发电项目27个,项目覆盖山西、新疆、西藏、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装机容量达154.3万千瓦。且按照其自身的“十三五”规划,2020年新能源板块装机容量将达到470万千瓦。

晋能集团组建于2013年5月,是山西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山西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2016年起开始从制造和发电布局清洁化转型。如今,晋能集团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122.72万千瓦,年上网电量21亿千瓦时,光伏电池组件已涵盖高效多晶、高效单晶、异质结三代领先技术、年产1.76GW居世界前5%先进产能。

潞安集团是全国重点煤炭企业,早在2009年便成立潞安太阳能,正式跨行光伏业,建立了从硅料清洗、单晶拉制、多晶铸锭到硅片加工、电池生产及组件封装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近两年重点打造“18961”产业发展战略——18GW高效电池、9GW高效组件、6GW拉晶、铸锭、切片,同时积极布局红外发热和紫外芯片应用建设,最终打造一个立足山西、辐射全球、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光电产业园区。

山煤集团的最新消息,都与异质结电池有关。7月25日晚间,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7月23日,公司与钧石(中国)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建设总规模10GW的异质结电池生产线项目。

8月21日,山煤国际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与湖州珺华思越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齐贤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签署《关于组建山煤国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约定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山煤国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核定名称为准)开展10GW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产业化一期3GW项目。

陕煤集团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国资委。2015年其煤炭产量西北第一、全国第四。2017年,陕西煤业通过两次投资业务议案,拿出100亿元的自有资金对外合作开展不涉及关联交易的投资业务,并增持隆基股份成为其前几名大股东。

淮南矿业集团有90多年开采历史,在国家煤炭工业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2015年初以能源转型方向为基础,启动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先期利用李一、孔李600多亩废弃煤矿工业广场建成了两座集中式光伏电站,发电装机容量共23.6兆瓦,自2016年6月相继并网发电以来,已经实现年创效2400万元。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是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旗下拥有平煤股份、神马股份、易成新能3个上市公司和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均达1500亿元。为完成“去产能”目标,2015年开始在光伏领域开展一系列布局,2016年成为赛维LDK4家公司的重整投资人。如今已经打通了“光伏硅刃料—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切片—锂电池隔膜”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关于平煤的最新消息是8月18日,平煤神马集团与许昌市(襄城县)、河南投资集团再次深度战略合作,成功签约光伏玻璃和5GW光伏组件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露天煤业的光伏之路起步较晚,开始于2018年。当年4月,露天煤业发布公告,公司拟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投资建设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1号、4号项目。其中,1号项目以“林光互补”模式规划建设10万千瓦,计划总投资6.54亿元;4 号项目以“林光互补”模式规划建设 20 万千瓦,计划总投资12.76亿元,估算两项目合计投资超19亿元。

2019年12月11日晚,露天煤业再次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通辽发电总厂贮灰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50MWp光伏发电项目的议案》《关于投资建设阿拉善左旗40MWp光伏发电项目的议案》和《关于投资建设达拉特光伏发电领跑奖励激励基地100MWp项目的议案》,合计投资额为14.02亿元。这也是露天煤业继2018年之后再次布局光伏领域的重大举动。


能源转型大势所趋 做伙伴胜于做对手

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积极拥抱,传统能源企业对于发展新能源的态度转变,与我国能源转型的大趋势有关。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8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指出,我国能源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在需求端,能源消费重心逐步从生产侧转向生活消费侧;在供应端,清洁能源将满足新增能源需求并逐步替代高碳传统能源。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将于2035至2040年间进入峰值平台期,约为56亿吨标煤,因能源结构优化进程较快,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前达峰。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呈现向清洁、低碳、多元化转变特征,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与天然气)将满足增量需求并优化存量,2050年基本形成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


企业发展不能与国家大政方针冲突。既然无法阻挡新能源发展的大势,不如索性敞开怀抱欢迎。

有业内专家表示,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随着新能源的收益越来越高,曾经将化石能源发电作为主战场的国企,将越来越多的转战新能源发电产业,尤其是光伏行业。在中央提出推动能源革命、煤炭去产能、降低煤电比重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能源国企提高清洁能源发电比重是政治正确的方向。

此外,一直困扰光伏民营企业的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让很多企业的现金流紧张,迫切需要流转资金,传统能源企业的进入,既缓解了民企生存压力,又符合国企入局光伏行业的初衷。

“从供给侧看能源结构的变化,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形式发生改变,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可再生能源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咨询专家李松认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广泛接入改变了传统能源系统的单一集中模式,也让传统能源企业的原有实力来源成为了企业的弱点,在这种趋势下,需要传统能源企业跨界发展多种能源,融合新能源和新技术,由传统的单向型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

李松预测,未来能源企业将跨界发展多种能源,而互联网、芯片、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都会成为能源行业重点跨界和融合的对象。


2020-09-09

“风、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之路有多远

一方面,涉及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参与市场的政策种类较多,包括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机制等,政策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大、预测精度相对较低,参与市场交易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在市场规则设计中予以考虑,兼顾经济性和系统安全。

  近日,广东省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征求广东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实施方案意见的函》(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及分配、市场管理机制、考核要求等详细交易方案。继今年5月冀北电力开启国内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化交易先河后,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之路再下一城。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风电、光伏参与电力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市场化之路仍任重道远。


  试水市场化交易

  “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截至2019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装机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形成了完整的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光伏产业链。

  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在政策层面酝酿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即以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强制性规定。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

  “全额保障性收购”,意味着可再生能源项目只要符合规定,电网企业就要全部消纳。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市场不够成熟,主要是靠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在高额补贴政策驱动下,我国也碰到了世界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所遭遇的共同挑战——补贴资金缺口急剧膨胀、产生路径依赖。在此背景下,推进光伏和风电平价上网项目,以及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的发展方向之一。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电网企业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分为优先发电电量和市场交易电量两部分。

  4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表示,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将突出市场化低成本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

  河北率先试水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据国家电网5月发布消息,其旗下冀北电力与张家口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依托电力交易平台,电力用户每月发布下个月需求电量和挂牌电价,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愿参加。


  大规模参与尚存难度

  理想“丰满”,现实却有点“骨感”。一位不愿具名的风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愿参加’的积极性恐怕不高。参加电力市场已经不是‘平价上网’了,而是‘低价上网’。平价上网尚且艰难推行,更别说大规模参与电力市场了。”

  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这条路并不“平坦”,除企业主观意愿外,客观条件也存在限制。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莉告诉记者:“一方面,涉及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参与市场的政策种类较多,包括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机制等,政策之间的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大、预测精度相对较低,参与市场交易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在市场规则设计中予以考虑,兼顾经济性和系统安全。”

  以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而言,参与市场化交易还存在哪些困难?马莉表示:“目前各省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甘肃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山西采用‘报量不报价’方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采用全额保障性收购方式,不参与现货市场。对于尚未核定保障性收购小时数的地区,建议合理确定新能源保障收购利用小时,超出部分进入市场。”

  浙江、山东、福建作为电力现货试点区,为何采用全额保障性收购方式?

  北京融和晟源售电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晓东公开表示,在多数电力交易市场中,特别是如广东、浙江等用电负荷较高的省份和区域,受火电占比较高、电力供需造成的省间跨区通道紧张以及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等多因素约束,尽管能源主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的政策,但从实施层面看,无论是分布式“隔墙售电”还是集中式直接交易,售电公司或电力大用户通过市场化交易直接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依然存在困难,可再生能源消纳仍然以电网公司的“网对网”采购交易来实现。


  市场化交易是大势所趋

  那么,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与保障性收购两者是否矛盾?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保障性收购政策通过保量保价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合理收益。随着发展规模持续高速扩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的总量和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相应的政策也需要作出适当调整。”

  “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主要考虑在保障项目合理收益水平的前提下,更多的鼓励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例如通过参与现货市场保障清洁能源优先出清和消纳,本质上也是为了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项目的合理收益,与保障性收购政策的目的是一致的。”上述专家说。

  加拿大安大略省独立电力系统运营公司高级经济师何爱民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在国外,‘保障性收购’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早期通用的政策,现在已基本放弃了。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是竞争性投标,由投标价较低的公司中标,引入竞争性投标的优点是可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收购价。”

  另一位长期研究电改的业内人士表示:“两者量上不矛盾,价格分化了,靠近负荷且高峰时段出力,可再生能源收入大幅提高,反之下降。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设计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发电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对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020-09-08

硅料价格“涨声四起”搅动光伏产业链

导语:近期,硅料价格正经历一波大幅上涨,价格上涨至近10万元 吨,较6月上涨了70%。业内人士认为,此轮硅料价格上涨是由供应吃紧、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未来,硅料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近期,硅料价格正经历一波大幅上涨,价格上涨至近10万元/吨,较6月上涨了70%。业内人士认为,此轮硅料价格上涨是由供应吃紧、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未来,硅料价格可能还会继续上涨。


硅料价格暴涨

与上半年市场价格的“屡创新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近期硅料价格“一骑红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为9.8万-10.4万元/吨,成交均价上涨至9.92万元/吨;单晶致密料价格为9.5万-9.8万元/吨,成交均价上涨至9.67万元/吨。

“供应短缺与终端需求形成矛盾导致硅料价格暴涨。”山东航禹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文磊说,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国内光伏项目渐次开展,硅料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部分国内硅料大厂进入检修期,导致了阶段性硅料供应不足。此外,有数个硅料大厂因事故或自然灾害而停工检修,进一步加剧供应不足。

“受供需影响,硅料价格确实出现了大幅上涨,但这是短期行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副秘书长马海天表示,一方面各硅片大厂扩产产能稳步释放,硅料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硅料供应趋紧。国内多晶硅产能中的49.1%集中在新疆,而目前新疆多晶硅料受疫情及企业检修自查等原因,出货受阻,而其余各企业仍在执行前期订单,有余量及库存的企业极少,市场出现有价无货的情况。“目前,正在进行检修的多晶硅企业有6家,其中4家集中在新疆地区,另外两家在四川和内蒙古”。

马海天说,今年上半年,硅料总产量在20.5万吨左右,平均月产量为3.4万吨;而7月产量下滑至2.8万吨,产量跌幅近20%,预计8月产量在2.4万-2.5万吨,进一步下滑。

PV InfoLink分析师林嫣容表示,由于一些硅料大厂发生事故导致产能减少,而终端市场需求逐步好转,导致硅料价格明显上涨。

此外,马海天还认为,多晶硅是光伏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产业具有高技术、高产能、高投入的特点。同时,由于多晶硅生产工艺为化工生产模式,其产能弹性较小,产量变化较为缓慢,在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容易出现阶段性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情况会好转

业内人士预计,硅料价格短期内仍有上行空间,有人估计可能会涨到12万元/吨,还有人估计会涨到15万元/吨。

马海天表示,检修减产的新疆地区多晶硅企业尚未复产,而需求却稳步增加,供应短缺的现状依旧持续,为硅料继续价格上涨提供可能。同时,由于国内光伏需求反弹,下半年可能出现5000吨的硅料供应缺口。

丁文磊分析,停产检修的多晶硅企业要复产,最快需要2-3个月,慢的话得半年的时间,短期内硅料价格将会继续上涨。

丁文磊还表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增装机11.5吉瓦,与去年同期相当,预计占全年的29%;下半年预期新增装机近30吉瓦。这些存量需求和新增需求将会在三季度全面释放,从而继续推高硅料价格。”

与此同时,业内预计,从今年四季度开始,硅料供应将出现好转的迹象,价格将保持总体稳定。

马海天说:“根据复产计划,新疆地区多晶硅企业复产时间计划在9月,预计9月国内硅料产量将有所增长,环比涨幅在24%-28%左右。”丁文磊也表示,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市场供需压力将逐渐平衡,硅料上涨趋势将会逐渐减弱。

马海天还建议,硅料产业应对整个市场作出合理判断,考虑光伏供应链其他环节的产能状况,协调规划,把握扩产节奏,实现同步增长。同时,产业链要适当扶持多晶硅企业发展,不要把硅料价格压得过低,让企业有利润再次投入生产和研发。


产业链承压增大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光伏供应链主要环节关联度较高,上游硅料价格出现波动,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也随之上扬。据了解,从产业链角度看,硅料涨价增加硅片生产成本,并有望传导到组件端。数据显示,硅料价格每公斤上涨10元,相当于单晶硅片上涨0.18元/片,相当于单晶组件上涨0.03元/瓦。

业内不少企业对硅料价格不断上涨表示担忧。甚至行业内有预测称,受价格影响,部分企业决定延期今年竞价、平价项目的建设工作。

“硅料价格波动事出有因,且是短期行为,但还是打乱了一些中下游企业阵脚。”丁文磊说,硅料涨价,向硅片、电池、组件等中下游层层传导,使得光伏各个环节价格上涨。尤其是对下游电站企业而言,可能对光伏电站的建设进度产生一定影响,甚至一些项目将会被推延至明年。

马海天也表示,硅料价格上涨会带来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各个环节的价格上涨,可能会对中下游厂商利润形成挤压,加重电池片、组件厂商的生产成本,最终会传导到终端,或将影响光伏电站的建设进度。


2020-09-07

光伏涨价“后遗症”:平价上网或推迟

对于经营一家光伏电站运营公司的王宇来说,这个秋天异常难挨。

近期,王宇公司的多个项目几乎停滞,原因是产业链接二连三涨价,光伏产品采购价格上涨了10%左右。

“这个价格涨幅,几乎吃了补贴的收益。”王宇说,涨价对下游安装商有明显的抑制。即便现在开工,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也在10%上下,所以他很纠结。

在这一轮寒冬中,身陷其中的不止王宇一个。起源于7月份新疆多晶硅企业事故的涨价,正在发展成今年光伏产业最大的“黑天鹅”,组件企业进退两难,投资企业更是欲哭无泪。

这场危机在8月份持续发酵。受四川汛情影响,8月18日,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的永祥多晶硅厂区按当地政府应急管理局要求,已紧急停产。此后,市场关于多晶硅继续涨价的担忧愈发加重。

最新传来的噩耗令市场境况雪上加霜。据业内媒体报道,玻璃新一轮涨价已在路上,大厂小厂均调价幅度在10%-20%。

如今,市场上组件价格升高,一方面因为产业链各环节产品涨价,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玻璃等辅材的涨价及市场需求提升。

业内人士称,“以前报价是一周内有效,现在报价要以小时计数。”

在这一轮价格战洗牌中,多数企业已经很难控制风险边界。


涨价“后遗症”

最先陷入绝望的是组件企业。

7月19日,新疆某大型硅料厂发生爆炸,正是这场事故拉开了光伏产业链的涨价序幕。

两个月来,硅料带动硅片涨价,硅片带动电池片涨价,最终引发光伏组件价格飙升。

最糟糕的情况不仅如此。因上游环节将成本增加转移到下游,组件企业还面临着上游涨价,下游业主不买单的窘境。

“最近项目丢了两个了,因为价格涨成这样。” 某组件厂家销售人员说。

上述销售人员告诉「能见」,客户能接受的组件价格根本追不上产业链的价格涨幅。“合同签完涨价了,客户不干直接在项目内就否了,都已经交完预付款了,但涨了不少钱,合同就执行不了。”

业内“撕单”情况屡屡发生,同样陷入恐慌的还有另一主角。今年的8月下询,各大央企的大宗组件集采已经基本完成。但由于组件价格一涨再涨,央企对前期约定的态度也来了一百十度大转弯。

据消息人士透露,央企将在9月底进行集采项目的重新议价,涉及项目规模达到18GW。另外,部分央企二级子公司已经开始酝酿与组件企业单独议价招标。

这种种乱象背后,反映出光伏产业企业已经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短短几个月前,光伏产业各环节还处于跌价最猛烈之时。组件价格最低在1.3元左右,因此大部分业主的项目测算都是按照7月中旬组件价格跌破1.4元的价格测算收益率。

今年的光伏竞价项目,从业主规模的分布来看,以“五大四小”等央企为主。但哪怕手握千亿资本的凶猛国资,也陷入了光伏产业链的涨价之困。

事实上,目前组件价格回升,在行业低点上测算的收益率已然偏离实际情况。根据目前产业链价格,组件厂商生产成本增长,难以按合同价格持续供货。


“按之前的价格,出一瓦赔一瓦。”有组件企业感叹道。

在产业链水涨船高的提价下,近期单晶组件已经报出了1.8元/瓦的价格,而多晶组件也来到了1.5元/瓦。这显然远超过了投资商的投资测算边界。由于成本居高,重新议价也是无奈之举。


此外,安装商也将直面另一层困境。

进入9月,大部分竞价项目即将即将进入组件供货周期,而产业链价格变化尚未明朗,必定会影响今年竞价项目的并网时间。

另一方面,组件价格上涨必然会影响国内一部分平价项目。是继续装,还是项目延期到价格回落,也是下游企业亟需面对的困难选择。

最新的形势加重了下游企业的担忧。由于收益率无法确定,多数项目或将适当延期并网。

但个别省份对并网时间做出了严格限制。例如陕西省发文要求竞价项目必须年底前并网,否则未来两年不得参与省内项目开发。

重重困境中,作为平价上网前的抢装时刻,下半年是补贴最后时期,此轮涨价让面对组件价格瞬息万变的终端市场“骑虎难下”。


平价上网恐推迟

当组件及下游企业深陷泥潭之时,光伏产业实际上已现隐忧。截至8月31日,多晶硅参考价与8月1日相比,上涨了53.96%。

早在2018年“531新政”发布之后,光伏产业困境就曾引起广泛关注。当年,这一火爆领域被政策骤然“叫停”,由于补贴急剧滑坡,产业链价格也曾降价潮涌。


实际上,监管部门决定“刹车”的背后另有深意。

一年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19号),风电、光伏平价上网正式官宣。

在政策指引下,一些头部企业在产业动荡稳定后,配合补贴下调主动调价,后全产业链也曾联动降价,以应对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的下调。

不过,此前的降价仍算趋于理性。但在近期上游事故与疫情影响的催化下,这场产业价格战突然再掀高潮。

据行业媒体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的组件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6%-18%,相比年初价格下降了4.5%-7%。

按照行业合理的技术降本路径,组件价格从年初的1.7元降⾄ 1.4元需要2年的时间。但在疫情影响之下,组件价格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内就下跌到最低1.4元,降幅已超“531”时期。

这场激烈的降价行动暴露了光伏行业的深层问题。除了事故等不可控因素极易困扰行业发展走向外,疫情导致的供需不平衡也刺激了各环节产品价格的“疯狂”。

四年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提高至0.019元/千瓦时后不再上调。而随着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及补贴资金大幅增长,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不断扩大。

据SOLARZOOM新能源智库专家马弋崴估算,到2020年末,累计补贴缺口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2030年后累计补贴缺口将超过10000亿元。

在此背景下,市场与政策共同向平价上网驱动。业内称,2021年、2022年起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国家补贴相继退出,2021年光伏行业也将不再有新增补贴项目。

这意味着,留给行业成本与火电看齐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对于产业而言,最大的痛点无疑是如何在降本方面取得突破。

然而,截止2019年年报,国内光伏上市企业主流的毛利率大多在20%-30%之间,这在制造业企业中已属可观。

本以为在光伏企业净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产业或许还有降本空间,不曾想今年产业却迎来多晶硅超跌导致的涨价潮。

在这场非理性动作中,行业最大的担忧是,原定于在2021年完成的光伏平价上网目标,或也将推迟实现。

关于涨价期的持续时间,有观点称可能持续到明年一季度,目前还没有看到下降的迹象。

8月25日,隆基股份官网更新最新的单晶硅片报价:单晶硅片P型M6175μm厚度(166/223mm)价格为3.25元/片,单晶硅片P型175μm厚度(158.75/223mm)报价为3.10元/片。

与7月底的价格相比较,此次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22元、0.20元。

诚然,基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光伏产业已取得非凡战绩。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降82%,组件价格降幅超90%的荣耀令产业一只脚已经迈入平价时代。

如今,在价格战的深水区,速度仍然是光伏产业前进的最大壁垒。


2020-09-03

发电侧储能的难点和支点

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指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侧重于电源基地开发,应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和能源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多能源品种发电互相补充,并适度增加一定比例储能,统筹各类电源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积极探索“风光储一体化”,因地制宜开展“风光水储一体化”,稳妥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

向新能源转型不仅是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趋势,更是我国的既定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会议上庄严承诺,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达到2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展路线图2050》,到2050年,太阳能发电量将达到21000亿千瓦时,也就是说,光伏发电量要在2018年的基础上提高近11倍。要实现这个目标,储能将是绕不开的话题。


两类储能各不同

发电侧储能并不是因为新能源发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是各种类型的发电厂用来促进电力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配套设施。从累计装机容量来看,目前抽水蓄能方式份额最大,但电化学储能因为其响应速度快、布点灵活等优点,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关村储能联盟数据,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全球新增发电侧电化学储能项目113个,中国新增发电侧电化学储能项目59个。目前,电化学储能已经成为发电侧储能应用领域的重要方式。


当前我国发电侧储能从用途上看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火电配储能。主要是保障发电厂具有一定的调频调峰能力,提高火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和电网稳定性。同时,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深度挖掘火电的改造空间,拓宽火电的盈利方式。火电配电化学储能在我国已有广泛应用,山西、广东、河北都有发电侧火储联合调频项目。

第二类是新能源配储能。相比火电,风电和光伏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很大,为保证电力系统的整体平衡,往往造成部分地区“弃风弃光”现象。2019年,在新能源发电集中的西北地区,弃风率和弃光率仍然很高。例如,新疆的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是14%和7.4%。电化学储能作为新能源的“稳定器”,能够平抑波动,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在当地的消纳能力,也可以辅助新能源的异地消纳。


当下面临五大难点

尽管电化学储能在发电侧已经有很多示范项目,但在应用方面仍然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在政策和运营层面,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是传统电力市场给储能留下的空间不大。发电侧储能的收益直接来源于电力市场,因此电力市场的总体运行状况对储能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1月,我国电力装机总量在20亿千瓦左右,2020年1~6月全国总用电量为33547亿千瓦时。这说明我国存在电力生产过剩的情况。同时,我国还不断有用于调峰的火电(燃气机组)、新能源机组上马,装机总量不断上升,导致储能的作用难以体现。

相比欧美国家,我国的电力设施很多都是近些年修建的,基础设施更为“坚强”,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这就使得电网对储能所提供的辅助服务没有强烈需求。在美国,由于新建电厂的审批控制以及电网的老化,电力公司急需储能来平抑波动和满足扩容需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储能的大量需求。


二是储能作为辅助服务市场主体的资格不明确。

储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提供的辅助服务上,因此辅助服务市场的规制对储能的收益有着决定作用。在发电侧,电化学储能是作为发电厂机组的辅助设备运行的。作为机组的附属设备,电化学储能没有辅助服务市场独立的经营资格,由此导致电化学储能的收益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由于很多发电侧的发电和储能是分开管理的,当政策变化时,由于没有主体地位,储能运营商可能没有多少谈判的能力,收益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因此,发电侧储能的主体地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某些地区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福建晋江的独立储能电站就拿到了“发电业务许可证”,以此为切入点让独立的发电侧储能进入电力市场。但即使如此,储能在市场中的身份和交易机制也不够健全。

根据2020年6月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公室发布的《福建省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交易规则(试行)(2020年修订版)》规定,独立储能电站的充电可以“采取目录峰谷电价或者直接参与调峰交易购买低谷电量”,放电时则“作为分布式电源就近向电网出售,价格按有关规定执行”。这就导致在调峰方面,储能的调峰收益更多是由计划和磋商决定的,充放电价的不明确给储能的收益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在青海、湖北这样将电储能交易纳入调峰市场的省份,也只规定了储能电站充电时的交易机制,关于放电依然是“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除了以上的困难之外,由于储能在调频方面具有极好的性能,因此,储能的主体资格还面临着来自辅助服务市场内部成员的阻力。

三是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由于储能本身并不创造电能,因此储能的收益只能来自提供辅助服务的收费,而我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尚无法满足储能商业化运行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辅助服务机制要求发电侧“既出钱又出力”,也就是要求并网发电企业必须提供辅助服务,同时辅助服务补偿费用要在发电企业中分摊。通过从这些企业中收取一部分资金,加上一部分补贴,形成一个资金池。调度中心根据各辅助服务主体的绩效打分,来决定发电企业能从这个资金池中收回多少份额。


以2019上半年为例,我国电力辅助服务总费用共130.31亿,占上网电费总额1.47%。其中发电机组分摊费用合计114.29亿,占87.71%。如此制度设计就决定了辅助服务市场基本是一个“零和博弈”,辅助服务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因此从发电厂的角度来看,如果大家都通过配套储能来提供辅助服务,那么会出现发电厂收益并无变化而成本却提高很多的问题,进而使发电厂缺乏安装储能设施的动力,这也是造成储能项目多是示范工程的原因。即使宏观政策支持发电侧储能的发展,这样的辅助服务机制也很难给发电侧提供正向激励。在辅助服务市场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储能的收入来源十分单一,很难达到商业运行的要求。

四是储能标准缺位。我国电化学储能行业近几年才初具规模,储能电池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在没有确定标准的情况下,储能电池的回收和梯级利用也难以有效实施。例如,部分地区在探索退役动力电池应用于储能领域,但储能电池的要求和动力电池有很大不同,错误的梯级利用不仅带来效率方面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相关法规的确缺失,可能会导致储能电池出现像铅蓄电池一样的回收乱象。

五是运营问题。储能的运营问题主要在于储能的容量和成本。现有的发电侧储能项目容量一般在10~200兆瓦时之间,多数不超过100兆瓦时,考虑到未来新能源装机容量越来越大,这样的储能规模显然难以充分助力新能源消纳。现有的电化学储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轻松增加容量,当然,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

电化学储能的成本问题更是储能难以大规模投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光伏发电为例,在西北等光伏资源丰富地区,虽然已经可以做到平价上网,然而配套储能设施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或者补贴政策,发电成本就会大大提高。再考虑到设备的衰减和老化问题,成本的回收会更加困难。

因此,目前在没有明确且足够的政策补贴时,电化学储能难以大规模地投入使用。


未来需要四大支点

尽管电化学储能有以上的种种限制,它的前景却是明朗的。随着我国能源转型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化学储能未来的定位会越来越清晰,应用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得到体现。

第一,提高消纳能力。

未来新能源发电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与此共生的消纳市场给电化学储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新能源配储能可以帮助解决新能源在当地的消纳问题,储能能帮助风电和光电摆脱“垃圾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风、光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需求负荷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果未来要更多地依靠新能源,那么电力的跨地区转移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特高压进入我国“新基建”计划的一个原因。通过特高压,大量的新能源电力可以转移到沿海区域而中途没有过多的损失。

第二,扩大电力市场容量。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未来新电厂的建设会放缓。同时,用电需求仍然会不断上涨。考虑到电网的经济性,相比于建设新的电厂,未来更多的关注点会集中在电力系统的优化方面。例如通过合理的削峰填谷、需求响应来解决电力市场的扩容问题。

在这方面,电化学储能由于其快速的响应能力,在未来的电力容量市场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如果通过EMS(能源管理系统)能让储能在容量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扩容问题能得到部分解决。

第三,促进市场价格机制形成。

本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目前的辅助服务成本分配方式不尽合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完善调峰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电力调峰等辅助服务市场化,探索推动用户侧承担辅助服务费用的相关机制,提高调峰积极性。推动储能技术应用,鼓励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应用,鼓励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投资储能建设。”如此,让所有受益的市场主体,都来承担辅助服务成本,辅助服务的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发电侧储能将有更大的积极性在应用方面进行尝试和投入,电力用户也会根据市场价格进行需求的自我调整,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第四,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在不同的储能方式之间,电化学储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其优势。以抽水蓄能为例,一般需要在山地环境下建设上下水库、安装大型发电机组,电站建设运行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电化学储能在选址上没有抽水蓄能那么多的地理限制条件,且占地面积小很多。以晋江储能电站为例,总占地面积10887平方米,以围墙内面积计算,全站能量密度为42.5千瓦时/平方米。在电化学储能应用和回收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预计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会远小于抽水蓄能。


2020-09-02

破局BIPV“内冷外热” 千亿蓝海有挑战更有未来

中国作为光伏产业第一的国家,不断在光伏领域推陈出新。随着光伏组件成本快速下降,以BIPV为代表的“光伏+”模式越来越流行,光伏建筑一体化再次被人们推到风口;“BIPV千亿市场”,“BIPV蓝海”等词更是屡见不鲜。

2020年被称作是BIPV的发展元年。BIPV作为一种新兴的光伏形式出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生活中,建筑行业和光伏行业对BIPV的布局也日渐增多。但新兴事物总会伴随着困难和挑战,BIPV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的BIPV现状到底如何?BIPV还存在什么样的挑战?人人都想分的千亿大蛋糕到底好不好啃呢?


蛋糕大,挑战也不小

从BIPV概念被提出,历经近20年才迎来了它的风口。但是风口之上的BIPV,仍受制于制造成本高、技术不够成熟、政策配套不完善等现实难题;千亿蛋糕之下,蕴藏着此起彼伏的挑战。

与发展迅速的光伏行业相比,BIPV存在市占率低,普及程度低等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亿平米左右竣工房屋面积,但是2016年BIPV的市占率仅有2%,不被关注是BIPV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事实。

作为政府依赖性行业,BIPV对政策依赖性较强。虽然我国对此一直有政策支持,但依旧存在政策不完善问题。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表示:“现阶段政策导向更趋于宏观性,号召性,缺少具体操作指南;同时当前我国的BIPV标准严重缺失,这些都是BIPV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我国BIPV起步晚,这导致与国外相比,我国BIPV政策还不够完善。美国90年代提出百万屋顶计划,欧盟有可再生能源白皮书与起飞计划,日本有70000屋顶计划与阳光规划。我国近年来才在政策上逐渐重视起来。

对此,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发出号召,“BIPV产业是促进国家低碳发展,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希望政府、社会以及媒体能够对其关注起来,目前因为盈利和行业标准的问题,BIPV的关注度不高,但我希望国家能够出台实际的利好政策,推动BIPV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除了政策,技术和成本也是BIPV发展的关键。就发展历程来看,BIPV市场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防火、防水性能差仍然是首要存在的问题,此外,不具备核心光伏技术、维护难度大、产品散热差、品牌可靠度弱等都是目前BIPV存在的瓶颈。

从行业融合度方面来说,BIPV横跨建筑、光伏两个行业,行业融合度对其发展影响深远。但是目前光伏与建筑等行业交集太少。“BIPV现在处于‘内冷外热’的阶段,我们‘光伏圈’打的火热,但是与之相关的建筑行业热情度不高,关注度不够。一直都是光伏人想把PV装在建筑上,但是现在建筑节能的人也需要PV,所以需要我们两个行业共同努力把PV和建筑完美结合,让属于BIPV的时代尽早到来。”中国BIPV联盟主席施正荣博士说道。

对于BIPV存在的种种问题,王裕奎也给出了建议,他表示,“通过BIPV产业发展联盟,与光伏企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等行业同仁共谋建筑光伏一体化,加强光伏产业与建筑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发展共识,推动BIPV产业的发展。此外,加大技术创新攻关力度。BIPV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行业领头羊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主管部门的支持,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BIPV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难题。同时加快研究制定BIPV产品技术标准体系。BIPV企业要积极联合标准研究制定的单位、建筑设 计施工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产业发展。最后,呼吁国家有关部委制定制订有针性的BIPV产业激励政策,加大光伏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力度,形成引领推动效应。”


巨头分羹,多家企业闯入BIPV蓝海

虽然BIPV面临多重挑战,但其未来市场潜力广阔。我国每年建筑业竣工面积约40亿平方米左右;以绿色建筑面积占比25%计算,则绿色建筑面积约10亿平方米;以光电建筑占绿色建筑的25%计算,则光伏利用面积约2.5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安装110W光伏组件计算,每年可安装27.5GW光伏系统。

此外,零耗能建筑目标为行业打开空间,全球BIPV市场规模每年呈现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球BIPV市场规模约13亿美元;2021年全球BIPV市场规模预计27亿美元;2026年全球BIPV市场规模预计70亿美元;从2018到2026年全球BIPV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40%。

6373455045230757913399878.png

加之,光伏组件成本下降迅速,据ITRPV统计,2010年至2018年硅料下降速率22.1%、硅片下降速率25.3%、电池片下降速率19.6%、组件成本复合下降速率17.4%,BIPV未来市场浩瀚。

6373455047560596033916976.png


BIPV市场方兴未艾,千亿蛋糕的推动下巨头们蜂拥而上,相较于去年,今年企业进入BIPV速度明显加快。隆基、晶科等巨头们分羹BIPV的新闻层出不穷。

本次上海snec展上,隆基、晶科、腾辉光伏、英利能源、中信博等企业纷纷亮出了自己的BIPV产品。

隆基SNEC上发布首款BIPV产品隆顶,正式进军建筑光伏一体化市场;晶科能源首款彩色BIPV产品,输出功率最高可达550W,实现了实用性与观赏性双重功能。腾晖光伏推出了适用于BIPV幕墙产品,并表示十分看好BIPV市场,未来也将在BIPV领域持续发力。英利能源展示最新一代BIPV建材的“琉璃·璃光四时”系列产品。中信博对外发布了全新BIPV产品,中信博BIPV·智顶II解决方案。日托光伏重点针对BIPV退出MWT基于高效背接触电池和组件技术Z6炫彩组件。

除此之外,加速布局的还有特斯拉,东方日升等巨头企业。特斯拉2019年10月推出Solar RoofV3,其首款大规模量产的光伏屋顶产品,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东方日升2020年伊始时表示,公司已储备了BIPV的相关技术并应用。且东方日升常州2.05MW的BIPV项目已于2019年8月28日通过电网验收并开始发电。预计年均发电量约为200万kWh,内部投资收益率14.8%。

BIPV千亿蓝海已开启,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有望达1721GW,2050年还会进一步增加至4670GW,而BIPV将可以借势东风,实现快速发展。


2020-09-01

光伏建筑一体化站上风口

核心阅读

  当前,国内建筑行业与光伏行业缺乏沟通,两个行业尚难以融合发展,另外,BIPV行业也缺乏相应的验收标准,这拖延了部分BIPV新建项目的应用进程。

  “随着光伏系统造价越来越低,建筑物发电投资成本也随之走低,投资回收周期更短,这为光伏建筑一体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赫里欧新能源主席兼CTO崔永祥日前在上海举行的BIPV联盟论坛会议上表示。

  随着我国光伏行业逐步走向平价,结合光伏与建筑的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业迎来发展风口。国内外新能源企业陆续入局,BIPV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BIPV发展空间显现

  在多国宣布降低建筑能耗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成为能源转型的一大重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光伏补贴退坡之际,光伏行业发展将不再是“补贴驱动”,而将转变为“需求驱动”,由此,BIPV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同时,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降低,近年来,国内外BIPV产业热度也不断提高。2016年,特斯拉宣布收购加州企业SolarCity进入光伏行业,随后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开发中国光伏屋顶市场。2019年,隆基股份宣布进军BIPV市场,并于今年推出了自行研发的工商业 BIPV屋顶产品。根据隆基发布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解决方案,BIPV项目投资回收年限为7-8 年,IRR则能够达到11%,商业前景可观。

  记者查阅数据了解到,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测算,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可安装光伏400GW,每年竣工建筑面积可安装40GW,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亿元。

  杭州禾迈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CTO赵一认为,BIPV发展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但近几年热度大增,正是由于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低到了一个“临界点”,能够开始支撑BIPV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分布式光伏发展将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随着光伏行业各环节的技术都已走向成熟,BIPV的应用也将迎来契机。”


  行业痛点有待解决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在业内专家看来,BIPV行业仍存在一定的痛点。

  上迈(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表示:“BIPV是光伏从业者的一个梦想,但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BIPV落地的项目仍较少,甚至存在内冷外热的现象。”他指出,当前,国内建筑行业与光伏行业缺乏沟通,两个行业尚难以融合发展,另外,BIPV行业也缺乏相应的验收标准,这也拖延了部分BIPV新建项目的应用进程。

  崔永祥则指出,BIPV的本质是让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层维护结构具备发电功能,过去BIPV技术是将光伏加到建筑物上,这也带来了火灾、漏水等现实隐患,现在BIPV技术不断革新,行业也需要探索更多新的系统解决方案。

  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认为,目前我国出台了不少绿色节能建筑的相关文件,但缺少具体落实的行动举措,对于BIPV这一行业来说,在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也没有具体的节能指标。“在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应抓住这一发展机会,制定相关的标准体系,完善整体的行业规划,对行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从点缀到深度结合

  在业内专家看来,BIPV技术路线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建筑与光伏结合的“想象空间”仍有待发掘。

  石定寰指出,正如光伏行业的发展进程,不论是晶硅还是薄膜等材料,都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而光伏与建筑结合也将有多种形式,包括屋顶、地板、幕墙等,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光伏建筑在不同区域内也可以延伸出不同的应用方式。

  崔永祥举例称,BIPV不仅仅是简单的屋顶发电或墙壁发电,未来BIPV在5G基站、路灯、阳台等多场景下均有合适的应用服务场景。“总体上来讲,BIPV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在各个细分市场、细分领域出现多元化发展。现在BIPV的发展仅仅是对建筑做一个点缀,但随着技术发展,光伏与建筑、建材结合后更能够让建筑物变成发电体。”崔永祥说,“如果以光伏的思维来看,BIPV产业的空间相对较小,但如果结合建材领域来看,BIPV则是一片蓝海。”


共47 页 页次:19/47 页首页<17181920>尾页